在绝望中开出希望的花——《鬼乡》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
今天想聊聊这个历史下的悲剧群体——慰安妇。不讨论血淋淋的历史和民族错对,不纠结于这类同题材电影的比较,只想单纯地以第三者角度去体察这个群体的内心。
几天前终于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鼓起勇气把这部电影看完。看的全程紧攥着拳头,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哭崩,只是默默噙着泪水坚持观影。之后的几天,睡前脑海里全是电影的一幕幕画面,整夜睡不着觉。
纵是炼狱,无所畏惧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幕,是这群14、15岁的小姑娘在河边聊天谈心的画面。
剧照1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监狱里被日复一日地蹂躏、践踏,笼罩在绝望和恐惧下的心能够在这一刻得到一点点的喘息,就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觉得自己如此幸运。我想,大抵这就是苦中作乐罢,只不过她们所承受的是残酷的历史给她们的承受不了的重量——她们本来只是应该生活在父母的宠溺和呵护下。
剧照2身上被鞭打出来的伤痕,每增加一条,勇气就多一分。
剧照3精神过早地被逼着沧桑,眼里却仍有少女的清澈。
我到现在仍记得B站上有个弹幕发问,说为什么这些女孩不自杀?为什么她们还笑得出来?其实这个弹幕背后的观影者无非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想法:我要是被羞辱了,早就死了一了百了,才不会那么傻。
没错,她们就是傻。在历史上,也许根本就不可能有电影中这样哪怕一丁点温情的时刻,也许只有无止尽的痛苦。我们没有相同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但我想,这些女孩坚持下来的最根本原因,是心中仍有一丝希望:我要回家!——可我只有活着,才能回家!
于是,在无尽的煎熬下,她们硬是从绝望的泥潭中,开出希望的花来~
没有英雄,只有自己
有个女孩告诉同伴,有个军官说以后要娶自己。说的时候,我在女孩眼神里看到的,是她仅存的一点希望。
我们不能怪这个年纪的女孩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实上,在历史上这种故事是绝对不在少数的,我们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叫“人质情结”,对犯罪之人产生依赖,甚至动情。这是在绝望下把自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犯人身上,当自己的意志不足以坚强到支撑生命时,只能指望这样的移情来聊以安慰。
剧照4“都说了不要对禽兽用情了。”——禽兽就是禽兽。但女孩们身在其中往往容易迷失,认不清他们的真面目。可是又有几个女生能像女主贞敏一样如此坚定。她们不知道,其实在如此窘迫的境地,没有英雄,你能靠的,只有自己。
苟且于世,心早已逝
当年的15岁小女孩,如今已是身患绝症的老奶奶。
剧照5当她看到新闻,鼓足勇气来申报受害人时,话还未说出口,却无意中听到工作人员对自己所在这个受害群体的评头论足。
你知道吗?有时候最可怕的,并不是施暴者的暴行,而是时过境迁后世人冷漠的、莫名其妙的唾弃。
既然你没有经历过,那就没资格做任何评价。如果做不到安慰,那么最起码要给予这个群体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宽容。
当年丢下死去的同伴自己回到故乡,度过的每个漫漫长夜于她而言都是苟且。心中有牵挂,有心愿未了,只能苟且于世。
而心,早在那个人间炼狱里死去,只不过拖着尸身辗转了大半辈子,早已看透生死。
这个群体,是历史的弃婴。历史的道歉,她们也许根本不想要。
她们只是,无比怀念小时候的美好时光,那是她们在这个绝望人生里,所拥有的全部希望。
是部好电影,但我不忍心再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