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救贫的故事五
杨救贫画像
地理有句行话叫“山龙易找,平龙难认。”此话道出了平洋之地辨龙的不容易,但对于精通地理堪舆的杨救贫来说,并非难事。一次,杨救贫去帮人看风水,当走到一处通向山岗的平地时,远远望见有好几个人围在一起,有的站在那里时而指指手,有的转来转去,左看看右看看。虽然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从其动作和说话的声音不小来看,他们是在为什么事争论着。
杨救贫走近一看,只见一个八九岁穿白戴孝的小孩跪在棺材前面,旁边有个中年妇女在那里哀恸哭泣。棺材歪躺在路边,几个抬棺材和送葬的人,因为抬棺材的稻草绳断了,在那里争论着断绳的原因。有的说草绳搓的太细又不骨练,所以断了。有的说是因为稻草太干燥,如果绳子浸一下水,就不会断了。如果把绳子打结头接起来,绳子又太短了。回家去再搓过绳子吧,路远又要耽搁很久时间……
正当大家左右为难时,杨救贫上前询问:“你们原来打算把棺材抬到哪里去?”那几个人当中,有个年纪较大的看了看杨救贫,用手指指对面说:“抬到那岗子上去。”“那里是请地理先生择好的墓地吗?”杨救贫问。“唉,请先生?”那个年纪稍大的道:“不瞒你这位先生,棺材里的是个教私塾的,生前子曰子曰地教了半辈子书,也苦了半辈子,为人忠厚老实,粗茶淡饭,勉强度日,身边毫无积蓄。昨天上午归了仙,丢下老婆孩子,以后的事不消说,丧事也没钱办,连一口白皮棺材都是邻居们自願揍钱给买的。原来打算抬到那山岗上寄土,因为没有钱,也就没有请风水先生,谁知扛到这里,几根草绳都断成了几截。”“这位教书先生着实可怜。”杨救贫听了十分同情。
杨救贫看看四面的山形,观察一番龙脉走势,心里有了一个打算。对众人说:“各位乡亲,以我之见,橫直抬棺木的绳子断了,这具棺材就不要抬到那山岗上去了。”一名后生仔听了觉得奇怪,问:“不要抬到山岗上,难道把它丢在这里?”杨救贫点点头,接着道:“不是丢在这里,是把它葬在这里。你们不要以为这地方不好,这地方比那山岗上好得多,是个福泽子孙的墓地。”几个人听了都有些犹豫,互相看看,一个一句地问起来:“你怎么知道这地方不错呢?”“这平洋之地,又没有龙脉!”“你是做什么的,难道你还懂得地理?”杨救贫理解他们的怀疑,微笑答道:“我姓杨,他们都叫我杨救贫,帮人看过不少风水,别的不敢说,地理嘛,确是懂得一点。”“噢!你就是杨救贫先生呀,失敬了!”大家都听说过杨救贫的名字,知道他是鼎鼎有名的地理先生。现在他突然到来,大家都喜出望外,一种崇敬之情由然而生。杨救贫见他们微笑投来敬慕的目光,接着说这里就是个不错的地方,你们看,他用手指指东边,又转身指指西边道:“这座山的龙脉走势和那座山是相通的,中间没有界水隔断。因此,这里是龙脉经过的地方。侧边那条小溪很好,地理上有讲究,行到平龙莫问踪,但看水绕是真龙。这里虽非结穴大地,但取个卯酉向,也有望日后人丁兴旺,家道昌顺。”
这几个人听杨救贫一说,都异口同声:“就葬在这里,就葬在这里。”那个年岁较大的走到死者妻子身边,把杨救贫说的和大家的意见告诉她,她点点头也同意把丈夫葬在这里。于是,那年岁较大的立即指拨几个年轻人回家取挖穴的用具。不久,用具都搬来了。杨救贫接过一把锄头,略看一下方位,就在地面上挖出一条,六尺多长三尺左右宽与棺材相差无几的界线,然后对几个抬棺材的人说:“挖吧,照界线挖三尺来深……”几个人一起动手,挖的挖,锹的锹,坟穴很快挖好后,随即推棺入穴,把挖起来的土填回去,堆起了一座新坟。
杨救贫见葬事完毕,已耽搁了不少赶路的时间,走近死者妻子身边,劝说她节哀,并叫她关心和教育好孩子,自己要赶路了。那年岁较大的听说杨救贫要走了,他一再代表丧家表示感谢,说:“杨先生,耽误你大半天,难为了,本应酬谢先生的,怎奈……”杨救贫知道他说的是谢礼,立即摆摆手,说:“不要说那样的话,亲帮亲,邻帮邻,只是她们母子日后有困难,还请乡亲们对她们多照顾。”杨救贫招招手,辞别大家,又急急赶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