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女新婚称之为“洞房”?
为什么男女结婚第一夜叫“洞房”?
洞房,其实最开始就是字面意思。用洞穴来作为遮风挡雨的地方,这是人类早期最简便的居所,其实到现代还是有以洞为房的地方。朱德《游南泥湾》诗:“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洞房这个名词并非专指新婚的居所,甚至原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而这种词的本身意义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住在洞穴里早在人类知道建造居所之后,就只剩下一些地形比较特殊的地方,如陕北,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穴居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代表,所以“洞房”二字只有在赋予新的意思才不会被淘汰。
所以后来就取了洞的幽深、清凉的意思,来形容庭院深深、几进几出的大屋子。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就是指深宅大院。清代《老残游记》:“搬来搬去,也很费事,不如进到你洞房里去弹罢。”这都是指深远之意,而且我们发现这个跨度也实在是大,从西汉到清末,几千年来并无变化。就好像朱德的“洞房”就是指窑洞,和原始人的说法差不多。
同时因为洞的深和曲折,像隐藏在堂屋、客厅之后的卧室,所以“洞房”在有些作品里面就指卧室。如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而柳永初入烟花柳巷,作品中“洞房”使用非常多。
到了唐以后,“洞房”逐渐成为男女欢合场所的代称,其实这也是从卧室引申出来的。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里面,将新婚直接用“洞房花烛夜”来指代,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并称人生四大喜事,通过蒙学的方式在大众中传播,并且迅速得到认同,后来人可能觉得“洞房花烛”四个字还有些繁琐,就在口语中直接使用“洞房”来代表男女新婚之事。
而这种半文雅,有出处,偏偏又非常世俗、合乎动物本能的对词的定性正是老百姓乐此不疲的事情。
就好像闹洞房吧,喊了多少年要禁止的恶俗了,什么时候真正禁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