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两感悟

《论语》9: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2020-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官随笔

《述而》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释文:

夫子参加他人丧礼吃饭,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夫子如果当天参加吊唁哭过,则这一天都不会再唱歌娱乐自己。

上官兴昌解读:

这一句非常简单,不但夫子这样,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那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夫子要放在这个地方呢?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但其意义是说明了孔子对于生死的重视。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别人办丧事,夫子在旁边吃饭,就是寥寥草草吃一下,不会吃饱。为什么呢?别人在办丧事,您还大吃大喝,有说有笑,谈天论地,这成何体统。您这样做,难道不会把气氛搞的怪怪的吗?做人,不能没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别人失去亲人,已经非常痛苦了,您却毫无感觉,完全无动于衷,如果您是这样的人,旁观者看到您,也就没有其他人愿意和您接触了。

世界上,确实有人,在别人办丧事的时候,大吃大喝,甚至大声喧哗,有说有笑,甚至有些地方有人在主家做赌博活动,难道主家想看到这些吗?

这些场景,是绝对不应该有的,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您有看法是肯定的。

2、子于是日哭,则不歇

夫子如果当天吊唁逝者哭了,就不会再这一天有任何的娱乐活动。

这也是礼节,您去别人家里吊唁,哭过。不管是在别人那里,还是回家了,哭完了您又去参加唱歌啊,娱乐啊,去happy了,您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一点同情心,章法,您这是高兴吗?

所以,如果您在生活中,参加别人的吊唁,千万不要完了又约上一群人去唱ktv。您这样,大家就会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心寒。

3.感悟

恻隐之心,同情心是人的一种情感。夫子参加他人的丧事,不吃饱,不是因为不能吃饱,或者不想吃饱,而是因为有了恻隐之心,同情心,主家失去亲人,伤心难过,他看到有人逝去,看到主家的伤心,悲从中来,没有胃口,没有心情吃饭。

同情心、恻隐之心看起来简单,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情绪。人正是有了同情心,才能够将心比心,进而相互之间产生理解,产生爱以及互助。

夫子参加丧礼哭泣,不是假哭,是因为同情心,同理心之下的伤心,伤痛,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也是合乎礼的表现。这里夫子“日哭不歌”,就是说明自己内心真切的悲痛,伤心。

儒家思想,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要考虑我们周围人的感受。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想一下,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我们愿意看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愿意接触什么样表现的人呢?这样一思考,答案立显。这就是换位思想,将心比心的儒家文化,儒家礼仪。

有些文化中说人死了,去了天堂,到了这里那里,要开心,要庆祝,要大吃大喝,唱歌娱乐。这样的文化,自己还是不能够接受的。

我们活着,不是独立的,人类是群居物种,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他们的心情,影响他们的行为、甚至思考以及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情感表露,同样也会让周围人对我们做出一个基本的判定。

同理心,恻隐之心,将心比心之心,是必须要有的。而且我们的行为还必须要体现出来,让周围的人看到。不要嘴上说伤心,自己的行为却没有一点的表示,甚至做一些开心时候应该有的动作以及行为。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在为人处事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推己及人。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更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