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仁爱清风扬
“勤俭持家本,仁爱处世长”。这是我儿时在老家见过的一幅对联,由爷爷用红纸亲笔书写,端端正正贴在中堂墙壁上。它是家族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要求,成为一代一代人成长的座右铭。
我的老家在宜丰乡下。爷爷是村里的能人,老党员,当了十几年的生产队长。清晨,他总是闻鸡起床,燃起土灶,烧开山泉,量米下锅,蒸上甑饭。从前的农村,男人下厨并不多见。奶奶体质虚弱,被照顾体恤得如此周全,在我看来,爷爷是勤劳的,更是仁爱的。
农忙之暇,爷爷也闲不住,上山砍柴,肩挑背扛,汗流浃背,乐在其中。家里的柴火,总是比别家多,房檐下堆放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
屋后山梁,房前溪边,荒芜之地,开垦时再贫瘠,经营若干年,也变得膏腴。种上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蔬菜不断,瓜果飘香。爷爷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请人弹的棉絮,用的是自家种的棉花;喇叭筒烟卷,还是自家种的烟叶晾晒制成。爷爷就是这么勤劳能干。
爷爷待人诚恳,善做工作,家长里短,经他相劝,当事人常常羞赧悔过,冰释前嫌。作为酿酒高手和厨艺大师,乡亲们办酒宴,他总是热情相帮。
一村之长最大的责任在于带领村民田间劳作,兴修水利。方案设定,计划统筹,落实行动,他总是冲在前面。人民公社时期,爷爷勤于政务的很多细节,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包产到户后,爷爷的担子轻了,依然一如从前,关心乡民,竭尽全力。
爷爷在家里、村里都是一把手,为小家,为大家,都勤恳奉献,持家有道,掌家有方,荫庇家人,服务群众,堪称家的主心骨,村庄的守护神,我看到了一个农村基层老党员的高大,由衷地佩服他,崇拜他。
奶奶是的故事大王,脑子里故事数不胜数,蕴含哲理,包含知识,充满警示。
奶奶教育我最多的是善待他人。她常说:多想他人好,莫记他人仇。又说:让人不等于怕人。还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学三年级转学回老家不久,有个小男孩欺生,常常挑刺找碴,我又气得要伺机报复,奶奶知道后,跟我讲上古的禹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还跟我讲将相和的故事。奶奶没上过学,连名字也不会写,不知道她怎么知道得那么多,后来才晓得她也算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她父亲是个有学问的人。奶奶从前说过的许多故事,我一直记在心里,过耳不忘,这些故事深深打动过我,折服了我。
奶奶对我的教育,总是见缝插针,立足现实,恰逢其时,形式新鲜,娓娓道来,仿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特别是那些与人为善、仁爱待人的道理,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在我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曾想,在我的家庭,父亲耳濡目染,受到的教育一定要比我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我只是童年两度短暂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过,就已经强烈感受到传统教育深入血脉骨髓。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极普通平凡的人。父亲是商业部门的普通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他们身上依旧传承着克勤克俭宽厚为人的优秀品质。
我的父母吃得苦,很勤劳。早先父亲下放到铜鼓棋枰供销社工作,母亲下放到铜鼓高桥胆坑小学工作,那时候,我读小学。弟妹陆续降生后,他们那点微薄的工资除了要负担一家人日常生活开支,还要省吃俭用,攒出一点钱寄给宜丰老家各自家庭。
父亲母亲都经历过多次工作调动,搬家数次。从高桥乡下搬家到丰田下窑铺的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一辆小卡车就容纳了所有的家当,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的是父母亲收获的南瓜冬瓜!为了节省开支,父母亲开荒种地,养家糊口,艰难到这样的地步。我清楚地记得,五妹降生后不久,父亲母亲为送养五妹到别的人家发生了一次争执,最终还是母亲流着泪说服了父亲。父母把我们五个子女养大成人,着实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为此,父母工作到哪里,就安家在哪里,垦荒到哪里。五个孩子先后寄养在老家乡下,跟爷爷奶奶外婆短暂生活过若干年,更多时候还是生活在父母身边。祖辈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直在我们家传承不息。在单位,出差,加班,都抢着干,只为争取到更多微不足道的收入。
一台缝纫机,母亲用了几十年,至今还在用着。她心灵手巧,我们身上的衣服裙子基本出自母亲之手,父母的旧衣裤,被母亲神奇地改造,变成我们身上合身而好看的衣物。母亲织毛衣,裁被套,就连枕套也是她精心设计,量布裁剪,绣上美丽的图案。我到读初中的时候,还穿带补丁或者旧衣裤改的衣裤,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丢人,在我们的观念里,朴素大方得体就是美的。父亲母亲用他们身体力行,传达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无上光荣。
父亲母亲都是急性子,躁脾气,可是与人相处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和善,与同事邻里相处,从来没见过他们跟任何人红过脸。小孩子不懂事,偶尔与邻居孩子发生争执,被狠狠教育的总是我们。父母常常教育我们:把自己当成别人,能让我们心态平和;把别人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怜悯;把别人当成别人,能让我们懂得尊重;把自己当成自己,能让我们懂得自爱。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都学有所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深感“勤俭持家本,仁爱处世长”所蕴涵的质朴哲理,值得永远回味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