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

湖畔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杉_淳

这本推理小说讲述的是并木、藤间、关谷、坂崎四家人,四对夫妻、四个孩子,还有老师津久见一起到姬神湖边的藤间家的别墅里复习功课,为了各家孩子备战私立初中的考试的故事。这本书腰封上写着“对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这也正是本书想要揭示的主题。

那么,我们首先将本书大致内容梳理一遍————

四个孩子中,只有并木章太的爸爸俊介不是亲生父亲。并木俊介和他的妻子美菜子之间除了必要事物的联系,似乎也并无什么深层的感情。而俊介的下属兼情人,高阶英里子的出现,才让剧情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当天夜里,俊介因有事离开别墅,后又突然返回,发现了倒在他们夫妇房间的英里子的尸体。美菜子坦白,是她杀死了英里子。开始,俊介让美菜子去自首,却遭到了在场其他所有家长的极力反对。最后,俊介在他们的说服下,和美菜子、藤间等人一起毁灭证据,沉尸湖底。

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多个人对案件的隐瞒过程。其间,俊介这个“继父”身份的角色与其他家长保持了距离,而作者运用这关系上的距离感,合理制造出他不断追问事情真相的第三人称叙事。

通过俊介对这群“病态”父母的观察,看到了一群为了孩子能够顺利考入私立初中,不惜献出身体换取校方人员泄题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操守,掩盖事实,毁尸灭迹,甚至做好了集体做假证的准备。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才会想帮助他。”

是啊,你们的确爱你们的孩子。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不惜牺牲肉体,也要拿到考题,没想到最终还变成了嗑药派对。但你们尊重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们看到了四个孩子在一起烧烤却自顾自玩的场景吗?你们看到了,但你们却不关心,对吧?

你们不是爱孩子吗?你们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

不过,我还是不能理解你们为了孩子进入中学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确,父母为了孩子能付出一切,但也正是这种情感导致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如果某一个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将自己的内心表现出来,或许那些“疯狂”的家长会中途罢休的。

想到这里,我就想要对那些孩子感到悲哀。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一切只跟随父母的想法,成为了父母的“傀儡”。这也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悲哀。

《湖畔》最终并没有清楚地说明杀人凶手是谁,但作者用客观描述把目标指向了美菜子的儿子章太。而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符合一个小学生的心理。

孩子没有大人的那么多功利欲望,只想要一个和睦且健全家庭。他只想从家庭“入侵者”的手中夺回这个可以给他完整亲情的“父亲”。他是多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他也打心底接受了俊介这个继父。但是其中表现出的荒谬和扭曲,让人深感“可怜天下父母心”,也不仅让人深思。       

我们无法设想,当章太逐渐成长,自己的思想成熟后,走上父母所谓“光明前途”后,他再想起这段往事,知道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将如何自处?

或许,“成熟”后的章太,明白了社会的功利、利益,会懂得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但他终将一生活在惶恐与内疚之中。而这些,是“光明前途”所无法治愈的伤痛。

当“舐犊之爱”没有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没有了是非概念,偏离社会规则,“爱”不过沦为绑架的工具。所有的被我们藐视的“底线”都会如绳索,将孩子的心灵死死捆绑,一生都无法安定,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湖畔》用文学的夸张所映照出的是日本社会的扭曲现实,而谁又能说,这不是当下的中国社会的写照呢?小说中的“病态”父母,不是我们家长的内心潜在呢?

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设计的。孩子也不是父母人生棋盘中的棋子。

父母的爱,纠结而矛盾,必须对抗自己所有舐犊本能,去成就孩子自己,去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成为自己,自由而独立。在新闻或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听过很多,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母亲割掉自己的肝脏,或付出自己的生命。

让我们最为震撼的恐怕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为了保护自己还在吃奶的婴儿的母亲。当楼板砸下的瞬间,跪在地上,用背顶住了楼板,胳膊柱在地上,用整个身子为孩子搭建了一块儿小小的“避难地”。最终,这个孩子得救,而救援人员搬开楼板的刹那,那位母亲仍旧保持着这个姿势。

这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感叹。没有什么情感能够像父母之爱那样无私和纯粹。

父母之爱,爱得无私,为了孩子,挖心掏肝,不惜生命。看似,舐犊之爱,无需底线。生命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不可以呢?

血脉之情,舐犊之爱的尽头,若没有坚守,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究竟是什么?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孩子所想要的呢?

本书的内容看似平淡,但读完回味会心中却会激起一丝波澜。书中几次伏笔也做的十分巧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现代教育的不满和批判。

现代教育大流不可逆转,但我非常希望亲人之间能多一点交流,多一分理解,多一份信任,尊重彼此的感受。

正如这本书的最后所言——

“就算尸体不见了

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