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丝绸之路》——换个角度看历史

2016-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笔一印记

在粟特商人的率领下,载有丝绸的驼队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越过西域、跨过葱岭。跋涉于黄沙戈壁、高山雪线之间,然后一路向西,沿途洒下一片悠扬的驼铃响声。这是我想象中的丝绸之路。

当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将这条起始于中国的商贸之路首次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这个名词就逐渐广泛传播起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历史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也随之多了起来,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描绘出不同的面孔。而英国作家彼得佛兰克潘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书写了有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在学术上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国内的著作往往是从中国史的角度出发,介绍葱岭以东的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范畴,这是狭义的丝绸之路。但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及中国“一带一路”的提法,更需要我们去眺望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去了解广义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究竟是一条什么路?这是一道没有明确答案的题目。和人们通常认为是一条商贸之路不同的是,佛兰克潘书中每一个章节就是作者给出的一个自己思考的答案。信仰之路、变革之路、和睦之路、黄金之路…….,25章节25个答案。

作者眼中的丝绸之路,并不是限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甚至不仅仅是欧亚大陆,而是放眼被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整个世界。这比广义的丝绸之路更加宏大。或者更准确的说,这是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线索重新解读了世界史。它讲述角度有些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虽然关于明朝历史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不同寻常的历史视角,让它可以从同质化书籍中脱颖而出。《丝绸之路》同样如此。

但宏大的历史视角下,作者又不吝笔墨详细描写了具体的历史细节。有时我们喜欢说不经意间历史细节的发生会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但作者则会告诉读者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是早已存在的必然性。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即使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欧洲国家之间也会爆发战争,而战争的实际导火索就是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亚地区。严谨的逻辑让读者不得不去信服作者的观点。全书100多页的索引注释,也在反映出作者惊人的阅读量、扎实的治学观、和对于历史事件清晰的掌握与梳理。

由于资源互换,商业的兴盛滋养了丝路上了一座座城市;由于掠夺资源,丝路国家互相征伐上演了各自的兴盛衰落分裂甚至灭亡;而为了控制资源,大国间开始了明争暗斗的博弈。那么未来丝路之上,又会上演怎样的故事?虽然作者在结语中罗列了西方对于乌克兰和阿富汗的干涉、美俄之间的对立、ISIS的建立。但作者依然是乐观积极的态度,书中断言,新的丝绸之路正逐步被重新构建起来并焕发新的生机。而中国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不需如作者这样的史学家去思考宏大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去学习的是作者的思路,既然可以换个角度看历史,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