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乐羊为什么会盈箧谤书?

2021-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祥和鸿泰

一、本文用到的材料及相关内容

1、晚唐诗人周昙——点评历史名人

点评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2、威廉·雷丁——界分出四种管理方式

①做一件大事,只要拖得太久,就会出现很多正常合理的反对意见。

②怎样应对这些反对意见,不同类型的领导会有不同的方式。

③19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威廉·雷丁将管理方式界分成四种:

密切型(融洽关系首位)、分立型(只是照章办事)、尽职型(任务优先,铁面无私)、整合性(兼顾关系和效率)

④四种方式,哪一种更有效?——取决于环境因素。

密切型,适合宗法制度正常运行的时期;

尽职型,适合竞争压力大的战国时代;

整合性,适合春秋战国之交。魏文候采取的就是这一种。

3、《战国策》

乐羊收到的是一箱“谤书”。

谤,古意是,正大光明地指责别人的过错;今意是,造谣诬陷。

(复习一下从“诽谤之木”到“华表”——《熊逸书院》“在不可理喻的情节背后,是特定时局下的特定心态”——“...... 传说上古圣王广开言路,设置过一种“诽谤之木”,这大约是个一人来高的木棍上插着一块木牌子,是个原始的意见本,让大家提意见用。“诽谤”的本义就是“提意见”,并没有负面意思。后来,也许是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大家的意见,把诽谤之木越做越大、越做越高,最后就做成了一根两三丈高的石头柱子,上边横着一个云朵一样的精美石雕,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华表,现在的天安门前就有。随着华表变成了仪式性的道具,不中听的“意见”也就变成了恶意的“诽谤”。器物的功能变迁和名词的涵义变迁,背后往往是有深意的......”)

二、为了拿下中山城,乐羊连儿子的性命都不顾,但晚唐诗人周昙却评价说“中山不是乐羊功”,而且据史书记载,乐羊本人也真的服气这个评价,这是怎么回事?

答:原因在周昙一句诗里:盈箧谤书能寝默。

①说白了,乐羊能拿下中山国,或者说,中山国是乐羊拿下的而不是其他将领拿下的,这背后离不开魏文候的人格特质和独到的管理方式。

②我们都熟悉战争中的一个词“兵贵神速”,所谓兵贵神速,不仅有军事意义,还有政治意义。

③假如当初乐羊三下五除二打下了中山国,“盈箧谤书”这种事就不会存在,也不会诞生“中山不是乐羊功”的说法。

④事实是,乐羊攻打中山国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除了要花费魏国大量的物力、人力外,魏文候还时时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召回乐羊?

⑤我们知道,无论古今中外,做一件事,尤其是一件大事,只要拖得太久,自然会出现很多正常合理的反对意见。

⑥所以,三年内,要么有人怀疑乐羊故意拖延,图谋不轨,要么有人怀疑乐羊的能力,请魏文候及时割肉止损,当谤书盈箧时,领导心里总会动摇,即使不动摇,至少也容易向集体意见让步。

⑦这就意味着,如果此时魏国执政的不是魏文候,其他领导有很大的概率会将乐羊召回,要么停止攻伐,要么换将。

⑧魏文候的坚持终于换来了乐羊的成功。

⑨打下中山国后,乐羊有点骄傲。

⑩魏文候此时面临一个经典的管理学难题:下属立了大功,不安分了,在领导面前也敢大声说话了,怎么才能让他老实下来,重新做一个服服帖帖的小弟呢?

于是,魏文候给了乐羊那只谤书盈满的大箱子,乐羊看了,越想越后怕,赶紧向魏文候表态:“能够打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功劳,是您的功劳。”

三、晚唐诗人罗隐有一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说大环境对一个人的运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抛开道德、伦理等等不谈,三年时间啃下中山国这块硬骨头(“026 封国该给弟弟还是儿子?”“...... 要知道这是一场灭国之战,对魏国的发展也好,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好,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该说,是魏文候和乐羊君臣之间风云际会的成果,简单分析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战功?

答: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成就了一件有影响力的事件。

1、人的因素

①作为领导,魏文候是“整合性”管理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兼顾人际关系的融洽和完成任务的效率,故魏文候“盈箧谤书能寝默”......

(设想,如果魏文候是崇祯......)

②作为下属,乐羊身上有“伏约节死”的特质,只要领导信任,且有合适的赏罚标准,他就会为了完成任务,自行排除一切阻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儿子挡就吃儿子。

(设想,如果魏文候手下,都是秦西巴一类的角色......)

2、时的因素

魏文侯的生活时代,正当春秋和战国之交,宗法传统还有流风遗韵,竞争压力也还不像战国中后期那么大,所以在这种环境里,他的管理风格,第四种,整合型,确实就是最合适时代的管理方式。

{3、换个时间(战国中期)换个人(魏惠王、庞涓),魏国就衰了

及至后来,魏国强大到几乎要灭掉赵国,可是发生了“围魏救赵”;再后来试图吞灭韩国时,又遭遇“马陵之败”,结果,三晋都落成了较弱的国家。

4、管理风格与环境密切相关

进入战国中期,轮到秦孝公和商鞅(法家)君臣之间的风云际会,使秦国成为三强(齐、楚、秦)之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第三种管理风格“尽职型”,除了最高领袖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利用明晰而严格的奖惩机制敦促所有人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尽展优势。}

四、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魏文候生活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宗法社会,他的这种管理风格还能行得通吗?为什么?

答:行不通。

排在第一位的阻力是,魏文候很难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①魏文候调动不了全魏“国”的人

在封建体制下,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逐级效忠是宗法社会的礼(也就是法律),魏文候只能调得动他分封下去的贵族这一层。

②贵族的收入,不是来自魏文候发的薪水

贵族的收入主要来自采邑上的地租,而不是上级领主发的薪水。也就是说,不必看上级的脸色吃饭。

如果乐羊(或乐羊祖上)被分封到一块领地,那么乐羊无论能不能立功,小日子都能过得很开心,就算仗没打好,魏文候也没处去扣他的薪水。

(事实上,上一课的笔记分享过,乐羊从军的战车、马、甲胄,还是族长合全族之力才帮他打造成的。)

③只要不犯滔天大罪,采邑可以世代相传

如果乐羊打了一场大败仗,最多自己想不开,自杀了,但即便这样,儿子还能照样接班,家族利益不会受到多大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魏文侯想支使乐羊给自己卖命,很难支使得动。

④若魏文候“非礼”,乐羊还可以带着采邑叛“国”

支使不动乐羊的话,魏文候也不能直接征用乐羊采邑里的人力物力,那属于“非礼”。

魏文侯如果霸王硬上弓,真的跨过乐羊,直接这样做了,就侵犯了乐羊采邑的主权,不仅要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

还可能面临一个后果:乐羊带着自己的采邑投奔外国。这种事在春秋时代并不罕见。

⑤正统的儒家价值观很让管理者为难

在封建体制下,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淡薄,不爱国,不守法,也不把忠诚和工作责任看得至高无上,这样的价值观其实很让管理者(魏文候)为难。

所以,第一种,密切型,最适合宗法制度正常运行的时期;

(⑥生逢其时的魏文候

魏文侯真的要感谢礼崩乐坏,正是因为礼崩乐坏,传统的宗法封建制度瓦解,他才有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机会。

⑦适应时代变迁的魏文候

在战国初年,魏国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正是因为魏文侯的管理风格刚好适应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儒家学者哀叹礼崩乐坏,渴望重建西周初年的礼乐秩序的时候,魏文侯反其道而行之,不去奢求改变时代,而是让自己去适应了时代的变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