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学/现代之二2《知觉现象学》莫里斯.梅洛.庞蒂
身体图式
身体与肉体不同,身体是一种存在状态,庞蒂通过身体图式的概念对此进行了阐释。
几行文字无法说尽身体图示,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把握这个概念吧。
人走路时不是组合手脚动作的行走,而是将走路行为作为其唯一连串动作执行。婴儿的身体图式还未成型,因此只能爬行。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婴幼儿会逐渐掌握走路的方法,开始能够踉踉跄跄地前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婴幼儿的身体图式逐渐形成了。
人与动物不同,生来不具备身体图式,要养成身体图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听上去有些麻烦,但是实际上,这种形成身体图示的可能性,是使人充实生活的重要条件。
假设人生来就具备五秒跑100米的身体,那么人还会为短跑这一运动倾倒吗?任谁跑都是100米五秒,这不再是运动,而是一个动作而已。
换句话说,形成的可能性意味着将“现有”的身体图式转换为“可有”。这与前面行为的结构中提到的象征形式的理论是一致的。
“可有”可以转化为浪漫的目标。更新世界纪录就意味着实现超越人类现有界限的梦想,正因为运动实现了对可有的理想,人才会为运动狂热。
而且人平时不一定是因运动技能的精湛而感动,比如儿童跑步绝不会比成年人快,运动技巧也未必优于成年人,但是,参加学校举办的儿童运动会,看到孩子们的努力时,我们还是会为之深深感动。
其中原因正是我们因孩子试图超越现在的奋力之态,有所感触。
身体化等于习惯化
让我们重新回到庞帝的论述。
人在身体图式之下将世界看作一个状况,人在状况中活动,此处所说的状态不是客观空间,而是面对客体的存在能够处的范围。
我们需要注意,客体处于手杖可触及的范围之内,与知道手杖与对象之间的客观距离,这两者是不同的。
盲人的手杖对盲人来说不再是一个客体,不再被感知为一个手杖。手杖的尖端已经转变为感觉能力的一部分,增加了盲人触觉活动的广度与范围,它成了视觉的同功能器。
如果行李架深处放着包,我想拿却又够不到时,这个行李架就在我的远处。但是如果我踩在椅子上就能探到行李架深处,此时包对我来说就变近了,远近等都是为实存的活动范围所确定的。
无论是手杖还是椅子,人通过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就能借这些物品拓展行为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用具就起到拓宽人的身体的作用。庞蒂称此为身体化。
说起身体,我们往往会将其限定为物理意义的身体,但是身体的本质其实是实现可能性的条件,正如代步车依此所反映出的那样,车经过身体化后成了代替脚的移动方式。
杰出的身体理论
在《知觉现象学》中,庞蒂没有将自然科学的观点作为前提,他深入挖掘人的知觉现象、身体现象,从中超出其结构和意义。将身体描绘为朝向可能性前进的存在的条件,这在哲学史上还是首次。既然自然科学能探明身体的物理结构,也无法说清身体之于人的意义。我们只能通过反思日常生活中使用身体的经验获得对于身体意义的认识。庞蒂彻底的调查分析,深刻反省日常生活中有关身体的经验,以此鲜明了身体结构的意义。
如果将他的理论应用到前文提到的运动的事例之上,我们就能理解孩提时期第一次成功支撑回环或双摇时的喜悦,以及因意外或衰老而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时的悲伤与懊恼。
这其中不是身体机能变化引发的生理上的悲欢,而是与时存能够触及的领域扩大或缩小相应产生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