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缘于要求,逼迫成就优秀
文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拥有怎样的人。假如我想优秀,那么我需要的环境是什么呢?如果说任务的典型形象就是优秀。那么所需要的环境应该就是为这优秀服务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无须固执地位“优秀”划个标准,我这里所谓的“优秀”也就是我们大众意义上的意思,不同的工作学习环境对优秀也是要求不一样的,比如空乘行业,其中的优秀主要指在对乘客的服务上,例如态度和蔼,语音亲切等;而在科研行业,所谓的优秀就是业务精湛,科学素养好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我是高中老师,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学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优秀起来。
1.对学生而言,做到《中学生守则》上的条条框框,就可谓优秀了。可是我们也知道,现实中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毕业后都是优秀的。甚至有些连合格都算不上,即使有个所谓的毕业证。这个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我原来以为尊重学生个性,任学生自由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可是随着教书时间的递增,教学经验的丰富,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好学生都是要求出来的。
当然这种要求源于最早的家庭。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可以给孩子一点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吃完饭后把筷子拿到厨房,把自己的小鞋摆整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到某个固定地方,慢慢地,随着孩子年龄地增长,要求增多,难度加大,如六岁的孩子要求自己洗自己的单薄的衣物,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方可看动画片或者出去玩,趁孩子小的时候,通过这种硬性要求,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在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后,就会把这种好习惯用在学习上,条理性好的孩子,在学习上一般也好。
现在高中的学生,有时候去宿舍看看床铺、看看教室的桌子等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孩子学习情况。现在的高中生,连见老师后,最基本的问好都没有,这种尊师的礼仪都没养成,何谈重教的实质?
所以我提倡,高中的老师,我们虽然面临的是十七八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强行要求,见了老师,不管认识不认识,必须停下脚步问好;久了孩子就习惯了,他也会把这种问好带到社会,传递给下一代。
作为老师要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该如何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我们的孩子有多差。不是孩子差,是我们成人没有教会他们。教育家马卡连卡就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里即提出了要求学生,也提出了怎么要求。那就是对学生还要尊重。当学生做不到时,我们无须大动肝火,而是慢慢来,千万不要诋毁侮辱学生。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们通过家长老师的要求后,形成了某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曼恩语)。
2.优秀还需要一个逼迫的环境。为什么说这种话环境非要是逼迫的呢?
我们知道,孩子们身上的动物性远远大于人性、神性。就是成人,只要环境宽松,也很难有好的自律。孩子们更是如此。孩子们需要成人的引导、监督。
对初高中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自己也渴望老师能够重视他们,能够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逼迫他们。一天到黑无所事事的孩子,看起来不爱学习,其实有时候他们也想学,只是落下的知识太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面对浩瀚的习题,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帮助他一把。比如逼迫他从最简单的记忆开始,背会某篇课文、记住几个单词,理解一两个理科公式,这就足够,不过这就需要付出,至少是时间付出,要花时间检查,只要盯死,慢慢地他就会好起来,到一定程度时,他就有了自信,有了自律。学生在以后,就可以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了。
当学生处在这种教师的逼迫中时,很多感受到的不是压迫感。相反,是感觉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当在这种逼迫中,孩子背会了一篇他认为怎么都不可能背会的文章时,他的自信心会爆棚,他也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快乐。而且很多时候,教室里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却有灵活得紧。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环境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处在被尊重却又被要求的环境里,处在被关爱又被逼迫的环境里,我们要塑造的典型人物就是拥有良好习惯的人,同时他也懂得如何尊重一个人;我们要塑造的是优秀的社会人才,同时他们也明白这个社会需要温暖,需要给他人鼓励,给他人自信。
也许,有时候这些做起来太难,但是想想我们自己也有孩子或者将有孩子,我们是不是渴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被老师多多要求,多多逼迫呢?(当然要求的前提是尊重;逼迫的前提是关爱)
如果做如是想,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对别人的孩子去好好要求、好好逼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