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孟子》:写给男人的书|第5章 天下安定在于天下一统
梁惠王死了,梁襄王接班。梁惠王在位5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梁襄王在他爹死后的第二年继任魏国国君。这时,孟子已经54岁了,大概也是多次进出魏国了。
根据历史记载,魏国在梁襄王执政期间的大事主要有以下这么一些: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 二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五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六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七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八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九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十一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十二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十四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十六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十七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十八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为魏昭王。
历史上关于梁襄王的直接评价不多,最直接的一句评价来自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让人没有敬畏感。这样的评价与上述的历史记载对应着看,我们对梁襄王也就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1·6》)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后跟他的弟子说了这样的话,然后接着说,襄王见了我,突然直接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谁会归附他呢?”我回答说:“天下人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吗?七八月份天气干旱的时候,禾苗就枯了。突然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生机勃勃旺盛生长了。像这样的情况,谁能阻止它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放他们。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汹涌澎湃,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人牧”,管人、统治人的人,也就是统治者,国君。
孟子从梁襄王的长相就感知了他的性格、能力和作为。有作为的国君,应当有国君的样子、气势、智慧。而梁襄王不仅长得不像国君,也让人感觉不到一个国君的威严。在古代等级划分严重下,国君作为一个封国的最高统治者,应当是威严气势。没有这些也就罢了,刚见了孟子的面,就直接问他怎样才能做到天下安定。天下安定,那是天子的事情,你一个国君关心得也太多了吧?在孟子看来,这实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关于国君的气势,笔者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恰巧在这一年,南匈奴派使臣前来朝见。曹操决定接见南匈奴使臣,但他觉得自己虽然很威武,相貌却比较一般,无法显出中原人物的风采,而南匈奴的使臣从未见过自己,何不找个人来顶替自己呢?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部属崔琰。崔琰是个文官,长得身材魁梧,眉清目秀,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且一把长须一直拖到腹部,很有气派。用崔琰来做自己的替身,是再合适不过了。曹操立即命人将崔琰找来,要他在接见南匈奴使臣时扮作魏王。崔琰见是魏王所命,当然一口答应。第二天,南匈奴使臣前来拜见,崔琰这个假魏王接见了他,曹操则扮作魏王的侍从,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侧。曹操虽然扮作了持刀的侍从,但他的威势还在。他两眼直紧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触曹操的眼神,总有一种震撼的威势,让他心中觉得忐忑不安。会见结束后,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让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问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这个人怎么样?”看来曹操是挺不自信的,用崔琰代替自己,到底还是不放心,就派了个间谍去探探口风、问问感受。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说:“魏王气度恢弘,风采绝世,确是大国人物。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中,魏王身边的捉刀人身上有一股慑人的气势,他才是一个真英雄。”曹操听了禀报,心中非常后悔。他觉得这个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见的事。曹操怕授人以柄,就在使臣回去的路上,派人将他杀了。(《世说新语·容止》)后人由此典故剪裁“捉刀人”作为一则成语,用于比喻顶替他人撰写文章之人,又借指替别人办事之人。
孟子想,既然你问到了如何做到天下安定,那我就给你讲讲道理,于是产生了天下安定在于天下一统的观点。
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很多政治家、军事家,但真正具有天下统一气象的国君实在不可数。直到商鞅游说秦孝公变法而争霸天下,华夏大地的大一统的时机才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