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日记60 2017.5.3
从今日起使用简体记录。今日是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二天,到课率恢复正常,然而通过观察我又有了新发现。
本轮的实验对象为15级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学生,上一轮的实验对象为14级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学生,在第一学期的适应和引导阶段,我所设计的项目和操作模式都是一样的。这一年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结果在学业展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比较明显的不同。
14级学生在做学业展示时我曾反复建议学生秉承如下理念行事:个体的研究应服务于大家的理解,个人的研究推荐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分支并深究,用逐渐充盈的研究数量来丰富整个班级对文本素材的理解,进而在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产生对文本深层理解的指向,让每一位同学看似无关的研究都和最终的深度理解连接起来。数量多,频次高,难度较低。
今年在15级学生的学业展示项目设计时,要求学生完整地进行一次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并由教师最终给出难度系数来进行得分演算。并由此拉长了每一次展示之间的时间间隔,给予了导读等支持。希望学生能够独立形成研究,在选题,分析,案例,归纳等环节展示出自己的逻辑,从而显现出个性化的所在。
然而,本轮实践第一个月的展示窗口期结束了,非但没有观察到我期待的逻辑个性,反而发现学生的展演设计过程中十分惧怕与他人出现素材重复,竟然已经到达了举足不前的地步。这里不谈试错的勇气,连顶住难度系数所带来的压力都做不到,随后采取的策略有二,其一是拖延。其二是拿来主义走过场,基本不做自己的智力加工。通过走访,有同学反映,这种方式令他们压力很大。
通过对展示内容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个目标文本的理解基本都是来自于对“专家”的逻辑的复制,这里的“专家”即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亦可以是视频记录和网络的演示产品。最终我在每一个展示过程中都看到了我输入的逻辑痕迹,偶尔具有独创性的逻辑编排也以无法自圆其说或者逻辑错误前后矛盾而告终,令我十分沮丧。
对于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得出此下策鉴于昨日出勤率十分糟糕,今日我又做了一个小尝试,让昨天旷课的一位女生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检讨书,让另一位缺课多次的男生选择在两节课内制作出PPT的草稿或者写一份一千五百字的检讨。
我多么期待看到他们可以不约而同地反驳我:老师,我想多查一下资料,检讨书可以不写吗?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利用宝贵的课堂答疑时间写完了两页的检讨书。
看来下一轮的改革需要在第一时间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培养自律自治的学习共同体。个性化教育只靠推个性,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团体,由教师主宰课堂独享话语权绝对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只有平等了,自律了,试错一词才会出现在学生的字典里。
今日所读颇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