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把刀”拆解《资治通鉴》,让你轻松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

2023-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对于历史研究,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所读史籍之巨难以计数,但他最钟情的是《资治通鉴》,到了晚年,更是把床头这部史籍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

据悉,毛泽东对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反复研读和批注达17次之多,重点研究书中的辩证内涵,并评价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

可以说,自古至今点评批注过《资治通鉴》的帝王、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

事实上,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才完成这部多卷集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了春秋末期至五代后周共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历史人物评价等等。

宋神宗形容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由于此书体例严谨、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也被人称为“帝王之书”、治世宝典。

因此,《资治通鉴》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叙述,既展示了以史资政的治世智慧,也体现了以史为鉴的警世意义。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想要读懂这部浩瀚宏大的史学经典,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而学贯中西之思想隐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熊逸,在其著作《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中,以“串讲”之法,对《资治通鉴》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读。

值得称道的是,熊逸老师解读《资治通鉴》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社会、人文等更多维、更立体的角度进行剖析,并大胆地质疑论述与事实之间的偏差,让我们可以站在更高地维度观古鉴今,以此呈现出符合现代人视角的宏大历史卷轴。

因此,熊逸形容《资治通鉴》“是一处精神原乡,每一代中国人都必须回到这里”;而解读此部经典,就如厨师使用“七把刀解剖一头大象”一般,需经细致地拆解、备料、加工,最后才能呈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一、“ 7把刀”拆解之秒

《资治通鉴》号称“以史资政第一书”,处处以“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归依;也就是说,这部史书旨在鼓励好人好事,抨击恶言恶行;其“资治”之用,可谓是影响深远。

但是,“难读”也是《资治通鉴》突出的特点之一,由于编写体例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述史事,看似次序分明,在时间上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但由于同时发生的史事不止一件,每件又分别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纪录于不同的卷册中,割裂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因而产生了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从中了解两税法,就需要把81卷《唐纪》中的42卷读完才行,这对一般读者而言,挑战极大。

所以,尽管这套巨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但也“号为难读”;就连司马光自己也说,此书自问世的头17年里,只有一个叫王胜之的人通读了一遍。

而熊逸老师则准备了“ 7把刀”来拆解《资治通鉴》,以帮助读者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这“ 7把刀”到底有何妙处?

第一把刀,追本溯源:即指本书依据可靠的考证,以避免信息源失真和认知偏见的情况;继而解析了一些经典概念、成语及其他词汇的出处,并将它们的原始含义与现代含义进行对照,从中了解我们的观念和语言之演变。

第二把刀,竭泽而渔:网罗所有材料,在细微中去伪存真,与不同观点和平共存;这表明,熊逸老师会把所有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所用到的文献,都会进行审视。

第三把刀,跟进学术前沿:顾明思义,新的文献和文物会不断出土,我们的眼界也要高出司马光一筹。

第四把刀,知人论世:用来剖析司马光的朝代背景和政治、学术立场。

第五把刀,思想史的专用解剖刀:指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成经典,因而会催生出各种衍生作品,被不同时代和立场的人从各个角度深挖、抨击或评述。

第六把刀,古代意识:既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解决古代问题,也要从上帝视角俯瞰全局,小心翼翼地给历史复盘。

第七把刀,现代意识:“跳进跳出”地进行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地切换,努力汲取书中的历史经验,使我们超越生命的极限,进而借助千年的历史经验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这种“疱丁解牛”式地拆解,使这部皇皇300万字的史书,令人读来终能说个子丑寅卯。

二、用最审慎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

自古至今,有人流芳百世,有人背负骂名,更有多少杰出人物埋没于历史长河中;功过是非,书中自有精彩解析。

我们也许会惶惑茫然,历史到底是什么?

康德曾说,历史是一种明智计划的理性过程,并不断趋向于成熟完美;他甚至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之网,也是由愚昧幼稚的虚荣、无聊的邪恶、破坏的嗜好所织成。

实际上,无论如何纠缠于传统、质疑和趋势,历史依然暧昧未明;因为,历史之庞杂无俦,超乎想象。

幸好有熊逸老师的解读,我们因而可以领略到战国风云和大秦帝国之崛起。

对此,科学作家万维钢评论说:以我之见《资治通鉴熊逸版》是当今读《资治通鉴》的正确读法,也是我们读一切中国古书的正确读法。司马光没看过的、后世才有的书,熊逸读过;司马光看过的书,熊逸也读过。熊逸知道司马光在书中说对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熊逸还知道什么是故意说错的。这种多视角、多维度的讲解,熊逸对中国的历史叙述、包括中国文化进行了祛魅。这个更鲜活的历史只会让你更加热爱中国历史——不是那种“我家祖上特厉害”的爱,而是实在的亲切感。

就比如,关于“秦王嬴政之出身疑云”,《资治通鉴》记载为: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美者与居,知其有娠,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请之。不韦佯怒,既而献之,孕期年而生子政,异人遂以为夫人。

熊逸老师的解读是:吕不韦发现公子嬴异人“奇货可居”,故而在其身上下重注,助其成为秦太子安国君的合法继承人,等到垂垂老矣的秦昭襄王卸任,安国君继任国君,异人自然就成了下一任秦王。

其中描述嬴政的母亲美貌无比,且能歌善舞;以当今的话来说,此女其实是娱乐行业之人;对于公子嬴异人来说,买来做妾不妨事,但因生下嬴政而被立夫人则绝非明智之举。而嬴异人作为吕不韦的长线投资对象,向他贡献自己“心爱的美女”,可谓是追加投资,也可谓是“吕不韦阳谋”之精心布局。

熊逸老师指出,这段秘事全部史料仅见于《史记》,别无旁证;而司马光所作引述和改编,也是因为《史记》中自相矛盾之处过于明显;综合各种历史因素,从大胆推测的角度来说,这也可能是自汉朝以来,人们太恨秦始皇,此种原因造成有心之人有意设计这段野史混淆其出身,只为解心中之恨。

然而,熊逸老师却严肃地提醒我们,应怀着最审慎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可信度虽不高,但也不完全排除。

三、以现代人的思维对比中西方历史

熊逸老师在书中以现代人的思维解析历史事件,让读者可以跟着他的逻辑线索轻松“读史”。

比如,书中第1494页,时间线拉到了“始皇帝十年”,文中记载内容显示:春申君遇刺同年,吕不韦面临着重重危机;秦王政甚至表示,“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的原因而“不忍诛”。

如果秦王政的出身真如《史记》所述,通过诛杀“亲生父亲”以正视听,可理解为帝王之术;但以吕不韦之智谋,应早有警觉,又怎会让自己穷途末路成为待宰的羔羊?形势严峻之下,他完全可以遁走他国,这种做法毕竟是战国时期谋士将相常常上演的戏码,此处描述令人浮想颇多。

由此可见,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既不是译成白话文,也不是做注释,而是挖地三尺,以侦探式的节奏、轻松有趣的笔调,将浩瀚的史学纵横串讲,让人能够理解每句话之前提背景、言外之意。

可以说,熊逸老师不只是带我们读《资治通鉴》,而是贯通先秦至北宋的几乎全部重要历史典籍,其中包括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史学名著。

还有,熊逸老师从现代人的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角度,来破解几千年以来的读史难题;更难得的是,熊逸老师还从古今中西的角度,让西方史与中国史进行碰撞和交融。

例如,熊逸老师在书中指出,战国群雄争霸,越是大国,越是面临着版图扩大、管理难度增高的问题;经过战国数百年的酝酿,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始皇最终拿出了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频繁巡视各地,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并兴建行宫,在重要地点刻石立碑,作为自己“到此一游”的永久纪念,给各地老百姓一个可以膜拜的具体物件。

而反观同一时期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由于他率先认识到了造像艺术的政治意义:毕竟帝国版图太大,自己的超真人形象实在不及所用,但缺乏个性、追求完美的传统雕塑显然也不合适,因而个性化的造像艺术应运而生;用当下的话说,即真人加上美颜滤镜。

由此可见,貌似单纯的,和政治无关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发展方向的问题,却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国家在管理模式上的选择,也就导致彼此越来越难以相互理解。

如此读史,可谓之过瘾;目前为止,采用此种方法解读繁复冗杂的史籍,也独有熊逸老师一人。

四、结语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其中不乏小楼听雨之款款情致,也含藏着金戈铁马之豪壮征戎;英雄叱咤,千古兴亡,岂是一纸一书所能论定和穷尽。

因此,读史不止乎一纸一书,更不止乎一言一行,而在于积累和探索。

熊逸老师可谓之榜样,他从现代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角度,本着“文脉不断,传奇再续”的心态,发下泼天大愿,致力于讲透《资治通鉴》;因而费时两年,采用“7把刀”拆解这部经典史学巨著,讲解文字数量超出原文十倍有多,让我们能够轻松读懂周纪三、四、五和秦纪一、二之内容。

总而言之,想要读史学经典,或通读《资治通鉴》者,可以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依据《资治通鉴:熊逸版》之解读,揉合自有思想,定会大有斩获。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