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河西走廊的汉人政权归义军,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宋朝无远见
说起割据敦煌的归义军,不得不说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既是归义军的悲哀,更是中原王朝的悲哀。
归义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其实,名为归义军,实际上是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而归义军割据的地域,就在河西走廊。

归义军的由来。
归义军政权的出现,和唐朝后期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强大有很大关系。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国力逐渐衰落,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却在这一时期走向强盛,数次控制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期,由霍去病攻取,之后汉朝为了经营这里和西域,在这里设置屯田兵,河西走廊不少地方成为汉人聚集地。
而唐朝的衰落,使唐朝无力有效掌握这一地区。后来,当地汉人在张议潮的率领下,起兵赶走了吐蕃兵,将河西走廊与中原隔绝的11州奉表归复已经没落的大唐。
当时的唐宣宗将这一地区设置为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正式诞生。

归义军,心系中原。
河西走廊虽然重新由汉人掌握,但是四周的吐蕃人和回鹘人虎视眈眈,不断攻击、侵夺归义军的地盘。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战乱不已,无暇西顾,归义军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苦苦支撑,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周边政权的不断侵夺,使收复凉州后一度拥有12州的归义军政权,逐渐丧失土地,最后只剩下一个沙州,归义军的统治者,也由最初时的张姓变成了曹姓。
但是,归义军不管是姓张还是姓曹,不管是外侮还是内乱,不管中原是唐朝、宋朝的大一统还是五代的战乱,归义军始终心系中原王朝,主动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正如它的名字“归义”一样。

宋朝的弃儿,终归独木难支,最终消亡。
归义军独自在河西走廊苦苦坚守汉人最后的领地,心系中原,但中原王朝却把归义军当作弃儿一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任凭其自生自灭。
时间来到宋朝,宋朝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两次被契丹的大辽国打败后,宋朝转攻为守,宋朝的君臣也失去了进取心,沉迷于开封城的繁华,仿佛有意识地忽视外部威胁。
对于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君臣再也没人敢提收复;对于西南边疆割据的大理国,宋朝也不染指,还美其名曰“宋挥玉斧”;对于西夏,宋朝君臣却坐视西夏一步步壮大、脱离,几乎毫无作为。

宋挥玉斧出处——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当时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
当时河西走廊的部族,不管是心系中原的汉人政权归义军,还是吐蕃人唃厮啰,都对宋朝友好,但是当他们面临危机时,宋朝君臣却毫不关心。
大宋的君臣以“十分温柔”的眼光看着西夏一步步壮大,看着回鹘人消灭已经归复自己的归义军政权,然后再看着西夏人先后消灭回鹘各部并打败吐蕃政权唃厮啰。
壮大起来的西夏回头就对宋朝发难,宋朝这个庞然大物却应顾不暇,被迫向辽国增加岁币以让其制约西夏,自己最后还得以送西夏岁币的方式,承认西夏的存在,以换取所谓的太平,然后就在“太平”里歌舞升平,最后北宋如愿以偿的走进“太平间”。

归义军长期坚守河西走廊,却因中原王朝的不管不顾、任由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独木难支,最终灭亡,这是归义军的悲哀,是河西走廊汉人的悲哀,更是无远见、无抱负的宋朝君臣的悲哀。
对于归义军的兴亡和宋朝君臣的态度,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宋史》,
《庙堂之忧》,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