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社读书

被撩,是我们深层次的需求——评《社交天性》

2017-01-19  本文已影响43人  43e9e08ab83b
被撩,是我们深层次的需求——评《社交天性》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最有智慧,最精明能干的人是那些拥有特别强大分析推理能力的人,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或许那些具有最强社交技能的人才最有智慧,最精明能干。

——《社交天性》

美国作家马修·利伯曼从认知的角度,介绍了人类如何认知自我,理解他人,感知社会,从人类大脑的神经结构出发去看待整个社会运转的机制,并揭示人类一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动机:以一定的兴趣为基础,每个人天生与他人相互连接。

本书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实例的分析与推理,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来解释人类从亿万年前时期,就喜欢群居生活,就有社交冲动。本质上,人类都是喜欢撩人或者被人撩的动物,只是角色不同,使用的手段各异罢了。

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与他人之间的连接,如同肉体上感知的痛苦与快乐一样基本。我们天生就是爱社交的动物,被深层次的需求动机驱动都会我们喜欢与亲朋友好友在一起,寻找能够相互连接的理想对象。我们天生就充满好奇心,想知道他人的头脑中在想些什么,如朋友圈的窥探,对他人行为的揣测。我们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而它又源于被称为“我们”的群体,如各种群体的划分。任何一个社会机构都有或明或暗地与某种世界观,即“人类社会到底是怎样运行的”有关。归根结底,世界观就是一些关于人类天性中的各种“齿轮和杠杆”的理论,任何一个试图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机构的运行都要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理解这些心理机制如何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对改善我们的行为,对改善我们的个体的生活和群体生活都至关重要。

作者将个体置于社会背景之下,通过三大驱动力来论证人类天生就有社交冲动。

连接,大脑的默认状态就是进行社会化思考,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连接他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受益和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求关注,拼命加微信好友,那种深夜被人撩嗨了的感觉至今都记忆犹新,也是这个道理。

光进行连接是不够的,还要心智解读。我们会根据他人有意图的心理过程去窥视和理解他人,看到别人时的我们总想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从而基于某些规则以某种有序的方式做出反应。正是因为这种非凡的能力,才使得“约”的想法与他人的相结合,从而促成共同的目标与合作。

协调。自律者自由,这句很哲学的话,确实有依据:人为了取得群体的认同和价值最大化,会控制自己的想法。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那些更容易接受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获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比如,你当然可以见面就把对方推倒,当这不符合共同的规则时,要么会被关起来,要么就被打死了。自律的受益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互利的社交行为。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学性读物,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大神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互撩,更好地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只是在立论方面,缺少新颖的观点,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论证而论证,专业词汇过多,不够通俗易懂。

我们最深层的自我意识、最强大的意志力,主要是用于保证我们能够得到归属群体的青睐。和谐共处肯定并非易事,但是进化显然认为,让个体的立场和信念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是值得的。

——《社交天性》

在自我和社会信念和价值观之间或许存在着一场战争,不过当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通常并不会去反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这场战争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战争-是我们自己的两种身份在打架。幸运的是,进化赋予个体的“终极武器”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是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化的通道。自我控制能力所推动的不是个体目标,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目的是确保我们遵循社会价值或者推动适合个体的社会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