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乌托邦”(1)
2021-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处闲逛的苗
乌托邦是人们对于国家最美好的幻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但是乌托邦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很多人也提出来疑问。
在冷战结束前后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反乌托邦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大致上他们的锋芒都是直指自由与效率的矛盾。
其实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在物质资料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和保持繁荣,就一定要集中有效的力量投入到正确的领域,就如同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使国家实力迅速发展,但是这种集中的发展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对自由的极大束缚,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理,当我们重视自由,重视保护个人利益时,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利益并不完全重合,这使得我们每一步前进都变得小心翼翼,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在反乌托邦理论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人性。我们都向往着那个没有犯罪、人人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社会。但是人性之中本就有恶的一面存在,一个社会没有仇恨当然是好事,可是当愤怒、欲望和激情都少的可怜的时候,就让人恐惧了。
那么乌托邦,能实现吗?应该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