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5 常回家,看看爸妈
为期两天的探亲结束,周日开始返程。悲哀的是,我没抢到直达的卧铺票。甚至连硬座也没有,只好买中转的硬座。暑期天气如此炎热,北上的车票如此难买,我却没有提前料到。中午12.15从家出发,由姑父骑摩托带到镇上坐公交,到县城坐大巴,终于4点整到达潢川火车站。乘坐两小时卧铺后经阜阳站中转,硬座,撑七个半小时后于凌晨3.40分到达天津,再等两小时后地铁开放,再赶单位班车去上班。
回想两天前周五的上午,也是大巴、公交和爸爸的电瓶车,12点踏入家门。这往返一路的颠沛流离,只为了见亲爱的宝宝一面,亲手抱一抱她,陪她珍贵的48小时。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宝宝八个月起就放在农村老家由我爸妈和奶奶抚养,而我只有小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去看她。上半年有清明,五一和端午小长假,下半年只有9月下旬的中秋和十一,中间相隔三个月,现在距离端午回去已经一个月,我实在控制不住想念宝宝的心,只好请一天假周末回家。回家之前妈妈说过很多次不要回来,宝宝在家吃好喝好让我放心,我知道她是舍不得让我奔波劳累,虽然我已经30+了,依然是她的孩子……老家与工作所在的城市相隔一千公里,高铁遥远,极不方便,只有普通列车还算可以,需要一夜加一个上午才能到家。而我却无视这些困难,每当一个月过后,想念宝宝的心愈发强烈,毅然决然买票回家,虽然路途极为辛苦,心情确是无比幸福。这次回家,宝宝立刻就能认出我,找我抱抱,走到哪里都要粘着我,我的心有说不出的甜蜜。光是看着她入睡,也能看好几个钟头。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的旅程吧。
妈妈曾说,自古从来都是老的看望小的,小的看望老的次数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宝宝在老家,我根本不会这么频繁的回来。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是事实。自从18岁离家上大学读研直至工作五年,十多年了,我主动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上学时候的暑假就很少回去,工作后更是只有春节才回去呆两天。似乎每个阶段都有不回的正当理由,上大学时候是因为学习啦,实习啦等看似神圣的借口,其实是为了逃离那片故土,喜欢流浪;工作后则因为异地恋,小长假都用于往返男友工作的城市。回老家看看爸妈,似乎从未在计划范围内。近五年来,除了春节回家拜年,印象中唯一主动回老家,是在某年的三八节,我没参加单位组织的节日活动而选择了回老家,多年不曾到达的潢川火车站竟变得那么陌生,春节期间人潮涌动的县城也变得门可罗雀。回家共三天,一天用于带爸妈去医院体检确认他们身体健康,一天用于跟妈妈去田间除草,一天用来往返。期间,我跟爸妈拍了合照,拍下了老家久违的春天,还有那黄橙橙的油菜花地和夕阳下奔跑的阿酷(我的爱犬)。
反过来,如果想要爸爸妈妈看望我,却只需要轻轻的一声呼唤。暂且不提,十多年前我在上县城高中期间,明明见车就要晕吐的妈妈宁愿坐着一小时颠簸的公交,左手拿着塑料袋防止晕吐,右手拎着做好的鸡鱼肉蛋来看我,替我洗衣叠被,然后又匆匆离开的场景,都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就说最近来看我,则是在一年前,接连两次。去年六月初宝贝女儿出生,我在婆婆家坐月子,两家相距500公里,先要午夜12点坐卧铺5小时,再坐大巴两小时才能到达。爸妈没有买到火车票,只好乘坐大巴,清晨七点出发,到达时已经下午五点了,一路上妈妈一定是难受极了,晕吐了多回,然而我并不知道。妈妈赶来照料,陪我说话,为我做爱吃的家乡菜,让我产后的每一天都很快乐。第十天妈妈回老家了,因为老家需要她。月子第四周正值三伏天,不知何故,宝宝夜里不停的哭闹,导致白天的我精神恍惚,食饭无味,心情沮丧,无意中给妈妈发了条我很难受的短信。妈妈听闻,再次赶了过来,五个小时的夜车硬座,拥挤不堪的人群,空调竟然失灵的痛苦,为了她的女儿,她默默忍受了这一切。她来了,我就好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妈方知养儿苦,多少句古语有云,只有到亲身体验了才懂。为人父母是一趟心甘情愿付出的旅程,这种付出天然就是一代一代向下传递的,然而在向下代传递的过程中,也不能忘了对上代感恩。一个人能做到对自己的子女疼爱有加自不待言,对父母充满感恩常常看望却不那么常见,以至于“常回家看看”都被写入国家法律,2013年7月起施行。然而五年过去了,由于是道德立法,缺乏可操作性,该条规定沦为一纸空文。见过身边太多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例子,因果循环,未来的某一天这种代际传递终究会落在他们自己身上,自食苦果。
常回家看看,这首20年前的春晚歌曲,至今听来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随着交通的便利,回一趟老家看看爸妈并不是太难的事,帮妈妈刷刷碗,替爸爸揉揉肩,每年带爸妈做一次体检,有条件的话全家出游带上爸妈,看看外面的风景,让一辈子操劳的爸妈也能享受难得的假期,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正在努力做的事。下次回家,主要看爸妈,其次才是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