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之死
注:不是小说
表嫂于八月初六日(公历9月8日)凌晨两点时许投河自尽。
二姑家条件很不错,二姑与二姑父是双职工,都有退休金,老家有房,并且在县城置了四处房产,又给他们唯一的儿子买了辆车,表哥表嫂都有固定工作,收入虽然都不高,但无房贷车贷,在我们小县城生活已然算得上优渥,二人只有一个女儿,今年刚刚上高中。
说来惭愧,虽然表哥家就在我父母家的隔壁,但是由于我回家少,表嫂性格也非常i,所以一年到头竟极少见面,也只有每年过年一大家子凑齐了拜年的时候才略略说上几句话。
对她印象最深的时刻还是他们结婚的时候,表哥年轻时算得上风流潇洒美少年,家里给介绍过很多对象,却都看不上,唯有表嫂,身材娇小皮肤白晳,长得很漂亮,被表哥相中了,虽然二姑不太满意,但还是结婚了。
他们拍了很漂亮的婚纱照,在我们当地最好的饭店办的婚礼,还请了当地名不见经传的野生歌手助阵献唱,那场婚礼在当时已是很高规格了。
婚后的日子各扫门前雪,究竟过得好不好除了当事人没人能真正了解。
表嫂性格内敛,什么话也不往外说,不愿意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只闷闷地不高兴,问了几遍都不说,姑姑姑父后来主动搬了出去。
生了孩子,也没有做母亲的样子,不愿意给孩子喂奶,生生将奶水憋了回去,孩子的裤子尿湿了也不管。表哥不成器,一连几年都没有像样的工作,便天天在家抱孩子。
孩子也很内向,总是低着头,不跟人打招呼。
表哥很舍得给女儿投资,初中时读的是当地一所很有名的私立学校,学费贵得惊人,女儿还算争气,中考成绩不错,但也不是出类拔萃,高中又读了一所不错的私立学校。
平静的生活在女儿开学不到一个月后突然断裂,据表哥说,表嫂有抑郁症,神经性疼痛,睡眠不好,他们平时都是分房睡,这天晚上表哥起夜发现隔壁房间没有了人,便给表嫂打电话。
电话先是接通了,表嫂说心里不舒服在外面走走。表哥说,大半夜的赶紧回来吧。表嫂说,我这就回去。
等了一会表哥又打电话,却再也没人接了。于是表哥驾车出去寻找,并报了警,依据警方提供的手机信号源寻找到当地一处水域,在那里发现了表嫂的电动车,车钥匙在车上没有拔下来。
又找到一处廊桥,那里放着表嫂的身份证和社保卡,桥栏杆上有脚印,人却不见踪影。
经过整整一天的寻找和打捞,在当天晚上八时左右表嫂的遗体在河中被找到。
第二天上午我妈便打电话将这事告知了我,当时我正在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极其震惊。
据我妈说,表嫂的自杀没有原因,两口子过得挺好,没有人打过她也没有人骂过她,家里条件又好吃喝不愁,就是颈椎病压迫到了神经,疼得难受,一时想不开便寻了短见。
我象征性地安慰了我妈两句,并说过得不好可以离婚,为什么非要这么极端,留下孩子太可怜了。
我妈说,可不是,就是可怜了孩子。
《红楼梦》中金钏跳井自杀后,薛宝钗去安慰王夫人那个片段每每读来都因薛宝钗的世故与冷漠而汗毛倒竖,可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薛宝钗,在亲人这边,我不能与死者共情,只能指责她的极端和对孩子的遗害。
可是在我的心里,表嫂就像平行世界中的自己,让我看见若是我也做出同样的事,会照见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爸那里得知,表嫂与她的父母关系极其不好,属于断绝来往的状态,连过年都不去拜年。我唏嘘不止,她的世界多么情感匮乏、多么冷漠啊!在最艰难的时刻,哪怕她能得到一丁点来自原生家庭的慰藉也不至于走向不归路。
但是在她死后,她的家人却出现了,不依不饶地与二姑家纠缠,先是要求尸检,搁置了很久最终也没有立案,家人的气焰也渐渐下去了,大约是不愿意花费人力财力。
后来又在入祖坟一事上僵持不下,我也无心细问,总之将近一个月之后双方终于议好,于昨日出殡,但是并未按照当地的一贯风俗,没有在老家操办丧事,只在殡仪馆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然后起灵回村,直接下葬。
在殡仪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表哥的女儿执意不去见她妈妈最后一面,犟在外面任谁也说不动,想像中的悲痛哀号并未出现,每个人都很平静,表侄女也没掉一滴眼泪,只是缩缩着,一句话也不说。
二姑谈起表侄女时也连连叹息,这孩子太犟、不通人情,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到最后竟成白眼狼,在她眼里家里的所有大人都是坏人,都置她于不顾,都是虚伪的。
我曾和二姑说这孩子需要心理干预,二姑说,她不配合怎么办,若是说让她去看心理医生,她肯定一百个不去。我说,她的老师怎么样,现在孩子可能也只听老师的。
孩子与家人之间的信任已然瓦解,唯有“外人”才是唯一的希望,若是孩子能遇到个好老师,好好开导或许会好一点。可是孩子刚上高一,刚刚入学,老师同学都不熟悉,不知道具体情况怎样。
十六岁丧母,而且是自杀,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更何况一个本就内敛有抑郁倾向的小女孩。
我想到了《老友记》里的菲比,虽然菲比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她的身上有许多真实而可贵的品质,也许有机会我会拆解一下这个人物,以寻找悲惨人生的突围之路。
在得知表嫂过世之后,我独自一人时哭了很久,不能说我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她的感受,至少世情冷漠、亲情流离的极端绝望我不止品尝过一次,但是我绝不会像她一样自戗。
客观地说,所有自杀者都对苦难没有足够的理解力,人世间苦苦求生的人太多了,愿意赴死的大都是还能好好活着的人,只是他们太过认真,与自己的命运计较得太多,便生出了过多的欲求与不满。
为了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我在文字中虚构过许多生死抉择,让笔下的人物代替我生生死死。
曾经一篇文《如愿》中的女主在半夜独自从家出来意欲跳河自尽,是与表嫂完全相似的情节;《一路繁花》中孟秋的母亲投水自尽,孟秋与表侄女完全相同的境遇。还有很多文字,都是我与生死之间的对话。
当我在文字中体验过世间的种种苦难之后,才发觉自己的欲求与不满是多么微不足道,只因一叶障目便看不到人世间的种种可能性,面对每一个自杀者,我都有相同的遗恨。
我爸好几次说道,在表嫂自杀前两天还见过她一次,还说了两句话,那时的她还好好的。又说,你们如果有什么事一定要和家里说,话外之意,千万别像表嫂这样。
我想,我之所以能好好活着,可能就源于父亲对我的关爱吧。虽然岁月如洪流,曾将我覆没,但我手中始终握着这根稻草,它带我穿越风浪,使我始终有着向上向生的力量。
而表嫂的情感世界则一片空白,没有原生家庭的爱、没有对孩子的爱,婚姻更如一间漏屋不能给她任何庇护,她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悲凉的、干瘪的的一生,只给这个家庭留下一个伤疤、一桩丑事,给外人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她将被所有人遗忘。
除了她的女儿,那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未曾见到的最后一面或许就是一把锁,将她的一生都困在殡仪馆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