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走下来的圣人
最近抽空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多。电影并没有展现孔子完整的一生,而是描写了他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的这段经历,影片将其主张废活人陪葬、堕三都、周游列国、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串联起来,将观众带到了那个气势磅礴、辉煌灿烂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兵戎四起、英雄辈出、思想自由、著作璀璨,史称”春秋”时代。
影片开篇讲述鲁国三桓之首季孙去世后,大批奴隶被赶入墓穴陪葬,有一对母女作为陪葬奴隶,在墓穴中母亲先被杀死,小女孩昏迷过去,等她醒来发现母亲已死大放悲声时,紧接着墓穴门被重重关闭,她绝望的拍打墓门哭喊着,墓穴内唯一的一盏灯油尽灯枯,骤然陷入黑暗,想象着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无尽的黑暗中忍饥挨饿,无人陪伴,没有生还希望,只有慢慢等死,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感。期间有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被子路解救将其藏匿在孔子家中,当孔子为一个从坟墓里逃出的小奴请命之时,他的仁心与机智另我感叹不已。
神坛上走下来的圣人孔子是世人眼中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评价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见孔子是精通六艺的,六艺指的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之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孔子的文学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毋庸置疑,电影中就特别表现了孔子的射艺,当时齐国发国书要定两国交好盟约,地点选在山陵险峻的两国边界处,其实是另有阴谋要挟持鲁君,孔子作为陪同使者,也深谙此去凶险,为此,他向掌管兵权的季桓氏索要兵车五百乘随行遭刁难,要求与之比试射艺,赢了才给兵车,他以为孔子精于治国之道,不一定射艺了得,我看到此场景时也是拼住呼吸,觉得孔子能赢就太出乎意外了,然而,事实上却真是孔子赢了,但季桓氏不诚信仍然未给予兵车,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要保全鲁君在签订盟约中全身而退,孔子又出一招险棋。在齐军围堵剑拔弩张的险境下,他让学生赶着一百辆牛车在隐约不见人的山头上制造出烟雾弥漫,发出赫赫战鼓声,使齐君误以为藏有千军万马,从而解除围堵,最终使鲁国安全撤退,而且不费一兵一卒,让齐君归还了原本占有鲁国的三城,表现出了孔子在用兵伐谋上的超人智慧,让我们从电影情节中看到了孔子鲜为人知的一面。
后来,孔子在鲁国堕三都行动因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遭遇三桓排挤,最终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在到达卫国,将史书记载孔子与卫灵公姬妾南子会面的一幕给予了浓墨重彩的特写,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了解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孔子讶异最了解自己的居然是一个妇人,也许在内心深处让他对这个女人突然产生了点异样的情愫。这一段场景大约只是对野史的捕风捉影,不能尽信,但是却让世人眼中的孔圣人有了些许人间烟火气,原来圣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十四年来,孔子带领弟子在列国中周转传道授业,皆不受重用。门生越来越多,处境却日益艰难,他一心渴望将仁爱治国、礼治大同的主张传播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却未曾想自己的后半生都在不停的徒劳奔波。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狗”时,他乐呵呵接受了,那笑容里隐藏的痛苦只有他自己体会最为深刻,让人为之叹息。
颠沛流离,辗转数年,孔子已年过花甲、满头白发,在陈蔡兵争,师徒一行在陈蔡交界处,兵荒马乱下已无粮可食,众人分食一碗马肉汤时的情景让人嘘嘘不已,潸然泪下,这种生死以共不亚于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
后来,齐伐鲁,弟子冉求率领鲁军冲锋陷阵立下战功,恳求当政的季孙斯将漂泊在外的孔子请回鲁国,此时的孔子已近古稀。在其弟子颜回为抢回陷入冰窟的一车竹简以身殉道,子路出仕卫国为保护幼小卫君舍生取义时,孔子连番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限苦楚和悲凉后,已饱经沧桑、心如死水。在回到故土的那一刻,他柱着拐杖热泪盈眶走向城门,深深跪拜,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一心想要报效的故国。可惜,圣人迟暮,数年后即因病撒手离世。
纵观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出身没落宋国贵族,名丘,字仲尼,少时做过祭祀、当过家臣、看过仓库、喂过牲口,干过会计,是个靠着自己努力,自学成才,一步步成长为后世敬仰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给孔子下的结论是文化巨匠,是失意官员,是优秀教师,是性情中人。可是,他生前却为世不容,甚至被贬为“丧家之犬”。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千百年,他的学说与思想被后世发扬广大、泽被苍生,甚至被当今认为解救世界危机的“济世良药”,受到全世界推崇,不知孔子泉下有知,是否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