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城:用读者的方式感动中国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2人  安心乔

旧作

彭长城:用读者的方式感动中国

      有这样一本杂志,它诞生于中国西部兰州。它从23年前横空出世到今天,成为月平均发行量850万册,排名中国期刊第一、亚洲期刊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的行业翘楚地位。它的成长历程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期刊界乃至整个新闻出版界都可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它被誉为甘肃的三张名片(《读者》、敦煌、牛肉面)之一。它用字里行间的高雅文化、人文关怀感动了整个中国。

在这本杂志的背后有一群追求人类精神家园的文化人,现任主编彭长城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2005年4月在西部姗姗来迟的春天里,记者一行到兰州采访。见到了《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这位期刊界的大哥大与我们想象的不同。给他打了约访电话,放下电话叫来服务员收拾房间,房间还没有收拾完,他就已经站到了门口。

他带来一本全面介绍读者成长、发展经历的《读者传奇》和最新的一期杂志,上面有他写的纪念《读者》创刊24周年暨月发行突破900万册的卷首语,我们请他在杂志上签个字。他就在沙发上站起来,蹲在地上、弯着腰,把杂志放在茶几上,认认真真写上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心里就有了些感动。

他的经历不奇特,也不传奇.彭长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兰州大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说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很出色,不是很聪明的那种学生。小学刚毕业,文革开始了,刚刚16岁,就进厂当了工人。这件事现在说起来很让人感慨,但当时的他已经感觉很幸运,没有下乡,又成了工人阶级中的一员。

16岁至24岁,他在工厂干了8年,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在一个人的经历中不算短。人活七十古来稀,活到80岁,也只有10个8年,十分之一就这样过去了,而且是精力旺盛,渴望求知的年龄。每天和钢铁打交道,一手的老茧,一脸的铁屑,生活很苦,劳动又繁重。看不到前程,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青春还是激情燃烧的。年轻,实在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让你承受那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都变得微妙和不可言说起来。8年中,岁月虽然蹉跎,但蹉跎的岁月,每个人收获的却不同。有的人选择了沉沦,而他选择了读书,读书不是灵魂免于沉沦的唯一出路,但一定是比较有效的一条。他读了许多现代人再也不愿意读的,高深而艰涩的东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名字现在听起来都让人耳朵发拧。

除了那些钢铁和书,办黑板报,办宣传专栏,是他发挥精力和才华的地方。我想,这一段历炼,应该是他做媒体人的一个彩排。

1979年,全国开始文革后第一届高考,他考上了兰州大学历史系。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种接近现实的姿态,历史学让他找到看世界的角度。

在校期间,兰州大学成立了敦煌研究所,敦煌的神秘博大吸引着每个历史学者的注意力。他开始涉足敦煌学的研究。

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左右得了自己的命运,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后,他被计划分配到《读者》杂志。杂志刚刚创刊不到一年。一切都仅仅是个开始,没有人能够预测它的未来,学历史的彭长城也不例外。

彭长城到《读者》报到时,看到办公室的墙上写着一句话,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做为一个编辑,他没有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他的人生信条就是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编好稿件,而好稿件的标准在他那里也变得比较简单:感动自己就能感动读者。但有一个人却深深影响了他,这个人就是郑元绪,《读者》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郑元绪用他的理智、平和、深刻和敬业精神感染了他,并且让他作了一次重要的选择。否则,《读者》就可能和他失之交臂。

在人类由于现代而变得无比复杂的今天,一点点的古典性和一点点的人性的存留多好啊

2002年,彭长城掌舵《读者》。这是杂志历史上由编辑部产生的首位领头人。每个主编都有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于一本杂志运作的态度。

彭长城在客观上是个单纯的人。他性格中的某一部分东西注定了他的优秀与局限。他个性强悍,有力度,想做某件事,总会想一切办法去做到,对待自己认定的东西从不言弃。他上任后,人们等待着他的三把火。然而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保守的改革者。他坚信,杂志沿袭的“真、善、美”思想与策略并没有过时,杂志编辑、运作的整体程序,包括对于杂志内容的整体处理的方式,他认为都不能改变。他说,读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挖掘小人物背后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表达人性之美,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够征服人心。

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和有所依傍的,依然是这些看起来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平衡着人的内心。就象康德所说的“我一直激动和好奇,对于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而《读者》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平谈中蕴藏着撼人心魄的力量的朴素之美。读者人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全力寻找在文章中能体现人性光芒的东西。我们翻一遍读者创刊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10篇文章,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就能够感动读者。当年令彭长城热泪盈眶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曾令多少读者热泪涟涟。《母亲的帐单》让多少人唤起心中那无法言表的思母之情。彭长城的口号是《读者》不一定要当弄潮儿,但必须能触及人的心灵。他提出了“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办刊理念。这种理念所倡导和注重的人文关怀,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平民为中心,从人文的视角来思考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文化关怀,文化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读者》致力于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倡导文化的开放性,立足民族文化,包容世界优秀文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注重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二、情感关怀,通过对个体、小人物、人性本质的关注和温暖的文字,让读者可以获得精神慰藉、尊重和关爱;三、个体成长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怀,《读者》提供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弥漫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似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古老的阅历和新鲜的体验都可能与之遭遇,并从这种遭遇中获取精神力量和生命滋养。四、社会关怀,多年来,《读者》始终注重通过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关怀。比如讲刊发了许多关于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文章,多年下来,积累、延续成为一股力量,通过传播、接受、认知、作用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作用于与个人、社会,成为进步的促进力。

正如著名作家梁晓声所言,在人类已经由于现代而变的得无比复杂的今天,一点点的古典性和一点点的人性的存留多好啊!

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读《读者》可以读出佛来。

成佛很难,我们不妨认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向善、向美的力量,在一种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是有一天,这本杂志消失了,树可以以我们和读者的名义,永远地活下去

怎样的期刊才算是一本好的杂志?这个问题彭长城问了自己20多年。在办刊的经历中,答案不断积累沉淀,逐渐清晰起来: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去关爱社会。1998年,《读者》杂志免费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盲文版的读者,并每年资助他们4万元,用于出版费用。

西北沙尘弥漫,生态环境破坏已成百年大患。2002年,彭长城策划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一本杂志决计尽自己的全力,以读者的名义造林。他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全国上百万人寄来钱款,参与植树,募款500万元,在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兰州大砂沟、四川乐山三地,造林15000亩。彭长城说:“即使有一天,这本杂志消失了,但我们希望,树可以以我们和读者的名义,永远地活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