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教练系列4:中庸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开篇第一句话,也是这篇文章的总纲领。
我们阅读国学或者哲学经典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概念所困扰,比如这一句里头就出现了天、命、性、道、教这样的概念,说懂吧好像又不太懂,说不懂吧日常大家都在用,就是这么一种若即若离,虚无缥缈的感觉。
我个人的体会是,理解这些概念需要确立一个基本出发点:所有的概念都是人造的。
我们习惯上会去问,这些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问了几千年了,并无一个确定的答案,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也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人为什么要造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功用?
比如,人为什么要造出”命”这个概念呢?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那么遭罪英年早逝?这么坏的一个人,为什么荣华富贵长命百岁?这些问题让我们不能释怀,如果不想法子解释,我们的内在就失去了平衡,意义建构体系就遭遇了重创。
于是人们发明了一个名词,这都是“命”啊,从而平息了内心的焦虑。
“命”从哪里来?于是人们又建构了一个概念“天”。“天”代表了极为宏大的力量,在这股力量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吃点儿苦受点儿委屈算得了什么呢?一时的成功与荣耀,又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呢?
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内在的巨大潜力,或者说潜力之源。
率性而为,就是释放自己的“潜力”,让生命如花般绽放,这就是人生道路,或者说人生使命。
说的是不是跟教练的思想一样一样的。
自然地,“修道之谓教”让我们联想到教练,当然“教”是很广泛的概念,教练是其中的一个法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代表无限可能性。如果在你的话语里频繁出现“应该”,“必须”,“只能”,“不得不”等词汇,这就是暗示你被卡住了,失去了无限可能性。这时候往往需要停下来,甚至退后一步。为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从“执着”中走出来,更多可能性就展现在眼前了。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节”是什么东东?
我们知道有24节气,古人观察四季运行规律,定义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气又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通称24节气。可以这么来理解,“节”就是天地运行的节拍。
所有生命系统,从人身到地球,都是有节拍的。
我们的身体有节拍,反映在生物钟上。心理也有节拍,心理的节拍跟我们的BVR系统相关(Belief信念, Value价值观, Regulation规条)
BVR系统貌似是属于个人的,其实是主体间的,它来自更大系统,或者说是“关系场”的参数。
顺应节拍则功成和顺,违逆节拍则艰难困苦。所谓修行,就是跟更大的系统合拍。
《易经》里专门有一个节卦。
节卦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关于节卦,我们将来会在易经系列里详细解读。这里我们只解释一下“苦节不可贞”,这是节卦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节”并非一味约束之意,不是要叫你压制自己,至于“苦节”的程度。真正顺应了节拍应该是愉悦的感受,而非受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与“和”是一不是二,是从不同视角描述同一个东西,就像我们在教练语境中提到的“being”和“doing”一样,是一体两面的。
“致中和”则能在更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庸,用也。“中庸”就是用中,如果说“中”属于理论探讨,“中庸”就进入实践领域了。
怎么“用中”呢?要点就在于“时中”。“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说每时每刻都保有“中”的状态,用教练的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be present)。二是强调“中”是动态的“中”,而非僵化的“中”,要保持空灵的状态(be flexible).
ICF核心能力里有一条coach presence,其中的关键词就是be present and flexible,说的就是“时中”的意思。
中国人向来重视实践甚于思辨,《中庸》这篇文章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如何在修齐治平的实践中践行“时中”,我们把后面的一段提到前面来读一下。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还记得前面有句话“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具体到日常生活,“达道”可以细分为5个应用领域,分别是:君臣(上下级关系,以及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父子(亲子关系),夫妇,昆弟(兄弟姐妹),朋友(社会上广泛的人际关系)。修行无非是在这5大关系中践行“和之道”(发而皆中节)。想一想教练的工作领域是不是也就这些。
三达德对应“中”道,中道一分为三则是知仁勇;知仁勇合三为一则是中道。如果把“知仁勇”三达德来作为教练的胜任力,是不是也很贴切呢?
“知”不是指“知识”,更多的是指面对未知的能力,ICF核心能力coach presence有一条解释,Accesses own intuition and trusts one's inner knowing - "goes with the gut", is open to not knowing and takes risks, 描述的就是这种无知之知。
“仁”可以理解为empathy和compassion,教练必须要有同理心和慈悲心。
“勇”可以理解为courage,学习和成长是勇敢者的行为,教练既要能够勇敢地面对客户,说真话;更要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不自欺。
从哪里开始呢?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凡夫和圣贤都要吃饭,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觉察。教练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创造觉察。学习品尝生活的味道,就是修行的开始。
延伸阅读:《国学与教练系列5:子路问强》
(国学是修己达人的学问,教练也是。可惜当下的教练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国学的元素还很少。我和几位同修一起组织了一个国学与教练交流群,研习国学经典,打磨教练技术。如果您亦有此意,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