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穷”得只剩下深夜了
在一天里面有多少时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还记得《深夜食堂》里的一句话,“一天结束了,在人们都赶着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以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触不大,最近似乎才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一天被分为24小时,可没有人可以将每个人的一天给划分出来,除了我们自己。
一天结束了,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我的一天才真正开始。
好友笑着说,你就吹吧!明明就是简单的熬夜,亏你还为自己找了一个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然,如果按网上那些正常、健康的作息表来分类,这分明就是熬夜,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一开始是在家人群里,有人发这些健康的作息时间表,标题尤其吓人,“再熬夜,你就……”等等。然后就是工作群,同事们也开始努力地按时睡觉和起床。
在这些人,在这种普遍现象的衬托下,早睡和早起好像成了一种“硬性要求”,成了某部分人口号,也悄然成为一种标准。这跟胖子和瘦子两者有着大同小异的区别,前者的自控力差,后者更能控制好自己。比起早睡的人,那些熬夜的人在时间的管理上稍逊一筹。
当某一部分人陷在某种思维方式里不能自拔的时候,其他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程度不等的影响。
当某个族群不断地宣称“这样做好”、“那样做不行”时,其中必定有他的理由。有时候会产生一种被害妄想的幻觉,所有人都早睡早起,这样是不是更好管理?
每天早上起来,按时上下班,忙完以后,回家玩玩手机,洗澡睡觉。这样倒真的挺容易管理的,社会因此变得更加和谐。
仔细想想,如果每天都这样的话,我们仿佛缺少了点什么。那到底是什么呢?那大概就是最宝贵,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时间了。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大概每日会吃上三顿,白天工作,睡个午觉,下午继续上班,下班以后,吃顿晚饭,过上几个小时,洗澡、刷牙、洗脸,然后睡觉,睁开眼的时候已经天亮了,第二天不厌其烦地在重复昨天的生活。
好友向我抱怨,“我要疯了!最近,工作快要填满我的生活了。除了加班,还要在朋友圈发工作上的事情,还得跟客户保持联系,我都快要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在我看来,拥有自己的时间的那种状态就是不用担心老板会布置一项新的任务;不用时时留意手机,担心错过某个客户的消息;不必跟其他不必要的人交际,没有人过来打扰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他人异样的眼光,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拥有自己时间,当下的空气都是自由和轻松的。如果你仔细聆听,能听到平常听不到的一些声音,风吹动窗帘的响声,树叶沙沙的声音,城市在夜晚“发出”的声音,还有自己心跳的声音,有节奏的“咚咚”声。
深夜的十二点到一点的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完完全全属于我的时间。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它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真实,它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尤其在摆脱了熬夜的罪恶感以后,我越来越享受这无比珍贵的一个小时。
不久,那位好友又对我说,“原来你说得没错,我们越来越难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在深夜里给自己预留一段时间,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年少时,我觉得自己“穷”得只剩下时间,怎么花也花不完;年岁渐长,我未能成为一个富人,更发现自己在时间的筹码越来越少,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原来已经“穷”得只剩下深夜了。
或者换一种乐观一点的思维方式,就是我虽然“穷”,幸好还有深夜。不管是自欺欺人也好,还是自我安慰也好,这都是一种自我提醒。
渐渐地,我对白天的记忆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觉;而对于一个个深夜,我的记忆却越来越深刻,有时候是一种久违的放空的感觉,有时候是一种深刻地反省,有时候是一种清醒的思考,有时候是一种比任何时候来得要强烈的感受,有时候是……
昨晚的深夜,我躺在床上,戴上耳机,循环播放最近喜欢上的一首歌;前天晚上的深夜,我看了某一本书的结尾,某种情绪比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间段要来得汹涌,哭了出来,泪干了,情绪平复,躺下睡着了。
那在今晚的深夜里,我做什么呢?
这时,有一个平常极少极少能听到的声音告诉我,“亲爱的,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思考什么就思考什么,这一切都由你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