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汇前世今生齐鲁工业大学

席慕蓉:除了诗,我们真的一无所求

2018-03-30  本文已影响2368人  夜二郎

所谓诗人,就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

                                                                  ——美国诗人 惠特曼

惠特曼的话像在说明,诗人是注定与时光有着不解之缘的一群人。

时光?诗人?这其中似乎跨度很大,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可若中间以诗篇为媒介,一切又说得通了。

在某时某刻,诗人以刹那间性灵的觉醒,写下一行行参差排列的文字,这文字所讴歌或是嗟叹的,是诗人对过往的伤怀、当下的留恋,亦或对未来的憧憬种种。

或长或短的语言,是诗人真实情感所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让日后每一位循迹而来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难以置信的美丽遭逢。

前尘如梦,光影杂沓。诗篇,让意境穿破了时间的阻隔,化为恒久。

初读席慕蓉,是在一次分别时,偶然看到了她的送别诗《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

思念生根,年华停顿。

那分别的一刻,自此定格为一帧画面,永远的镌刻在我记忆深处,再无更改永不褪色。

一次触动,进而对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也有了期待,又想了解她是怎么一位诗人,可以用这深沉的笔触,将时光烙印在我心底。

那之后,在缓慢的日子里,一本本读过席慕蓉的诗集。她并非高产的作者,在近四十年的漫漫创作生涯中,不过只留下七本集子,不足五百首诗章。

绝非因她疏懒,事实上从初中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首诗之后,诗歌便是她的常伴,再未分开过。

真实的缘由,出乎我的意料。

这位从八十年代开始,诗集一度风靡两岸并流传甚广的著名女诗人,却说:“我一直不敢自称诗人,也一直不敢把写诗当作我的正业,因为我明白自己有限的能力。”

看似过谦的说辞,实则是源于她的敬畏感。她知道——艺术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来者不拒,非常和善宽容,其实在内里是个极端冷酷残忍的世界啊!

席慕蓉的职业是画家。

她觉得这是她的幸运。因为,她在写诗的时候,可以一无所求。

“我从来不必以写诗作为自己的专业,因此而可以离企图心很远很远,不受鞭策,不赶进度,更没有诱惑,从而能够独来独往,享有那在创作上极为珍贵难得的完全的自由。”

没有企图心。无意在诗歌中索取分毫,无欲无求的创作,给了她最大耐心,使她可以细致追索心境中最纤细的情愫;给了她最宽容的等待,让她能把倏然迸发的灵感的星火缓慢收集,凝练成诗;给了她最贴心的理解,允许她用自觉舒适的语调、自身钟爱的意象,写下自我宣泄的表达,而只为讨好自己。

无欲则刚。

席慕蓉诗歌的特点,一在内容,二在语言。

内容上,她的诗往往是以爱情、乡愁、人生为主题,其中爱情尤甚。

读她的爱情诗你会感叹,席慕蓉这位诗人对时光是多么偏执,在漫漫人生的爱情之旅中,她只钟情于一个固定时段——少女。而少女情怀总是诗。

席慕蓉笔下少女的情怀,是那般纯粹无暇,真真切切,其中的爱情无尚崇高却又楚楚动人。

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做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颗开花的树》

席慕蓉的乡愁,是两代人的乡愁。慕蓉,是蒙语穆伦的音译,席是蒙古族姓氏席连勃的简称。她的本名叫穆伦·席连勃,是客居台湾的蒙古人,席慕蓉是她的汉语名字。

作为一名蒙古族,她在不惑之年以前,却并未踏上过蒙古高原。

1943年出生在四川,其后辗转上海、香港,最后和家人定居台湾。而受到两岸关系影响,返回家族源起的内蒙古察哈尔部,一时间只能是个幻想。直到1980年,她才终于来到了千百次魂牵梦萦的家族的敖包前,以一个蒙古族孩子的身份回到了祖辈生息繁衍的蒙古草原,从此再难以忘怀。

以蒙古之行为界,她诗歌中的乡愁,之前都源于体内蒙古族的基因和父辈对于家乡无限思念之情的感染,所写也是父辈的乡愁;之后就源自了席慕蓉自己民族认同的觉醒和对于家族故土的依恋,再写就是她自己的乡愁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在对人生的表达上,席慕蓉又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冷静和深沉。她着意刻画的状态,往往是青春已逝、恰逢半生,让人常感唏嘘。

……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做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暮歌》

五四时期的新月派诗人主张,新诗要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由闻一多提出,徐志摩发扬践行的三美理论。

它要求诗歌作品,当以音韵为节奏,文字为霓裳,以诗句为形体。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以此作为基本评判可免偏颇。

席慕蓉的诗,是与“三美”契合的。

在音乐节奏上,席慕蓉的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这也正是她的诗歌能被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

我们已无法回头  也无法

再向前走  亲爱的朋友

我们今世一无所有  也再

一无所求

            ——《重逢之一》

席慕蓉是画家出身,这让她的诗歌即便在描绘抽象意念时也常常自然地流露出画面感。

若夏日能重回山间

若上苍容许我们再一次的相见

那么让羊齿的叶子再绿

再绿 让溪水奔流

年华再如玉。

——《铜版画》

在诗歌章法的建设上,席慕蓉一般是中规中矩的,可有时也会大胆而新奇的搭建全新的布局。

或许  你还能隐约望见

此刻我正策马渐行渐远

那犹自

  ——《天上的风》

钟爱席慕蓉的读者,喜欢她诗歌的淡雅、流畅和真挚。也有人批评,说席慕蓉的诗歌,语言不够华丽,意象过于简单。

如果看过席慕蓉的绘画作品,或许对理解她的诗歌更有帮助。

席慕蓉的诗歌,本身要彰显的,正是质朴的真情。如她的绘画,看似朴拙却深沉浑厚。

用梁宗岱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来解释更为贴切:我们很容易把浅易与简陋,朴素与窘乏混为一谈。却忘记了,有一种浅易是从极端的致密,有一种朴素是从过量的丰富与浓郁中来的。

真诚,让她赢得了数百万级读者的喜欢。席慕蓉面对拥趸时曾说到:“我的文字并没有那么好,是你们自身的感动给它增添了力量和光泽;我的世界原本与众人无涉,是你们诚挚的共鸣,让我得以进入如此宽广辽阔的人间。”

席慕蓉始终保持着一颗朴素和谦卑的初心。这份初心自她初中时读古诗十九首获得感动而写出第一首诗开始,至她声名远播未止,至她年近古稀仍然未止。

恪守初心,才能更为纯粹的表达自我的主张。心中只有诗和自己,再无其他。因为:

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