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每日一读】《苏东坡传》十三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同学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读将从这一刻开始。今天,我们的阅读任务是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第十三章。请大家翻开书本跟随我的朗读开始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苏氏一家到达京都后遇到了什么事?
2、为什么苏东坡现在名气甚大,受人欢迎?
札记分享1:陈诚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苏氏兄弟到达京都时,遇到了一件怪事,到了陈桥门,门吏竟然不让苏东坡进城,兄弟二人只得折回。可作者林语堂认为,不是皇上不见苏东坡,也许是时局酝酿巨变,不愿让苏东坡见到皇上。
对于苏东坡这一时期名气甚大,一部分是他亲自指挥修筑大坝治理水患,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又一部分是他关心囚犯的健康与福利,而这些囚犯大多是无力还贷的农民百姓,因此囚犯的家属对苏东坡十分感激,因为他这一点是其他的太守做不到的。他还会给因公事出差的低级军士发路费,这使得他更得人心,更受欢迎。这样的官吏,怎么可能不受农民百姓欢迎呢?这样的官吏,怎么可能不受农民百姓爱戴呢?
本章中,通过苏东坡筑大坝修黄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点评1:王儒会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三章今天“黄楼”一章节的分享,乃相识苏东坡的再现。陈诚同学一席话,将此章节两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地概括了出来,并且思路清晰,回答问题时井井有条。由此可见这位同学有去看文章,有去斟酌札记中的字句。但某家认为这位同学还不够。对于文章的阅读与感悟,我们的认识还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本章节我们所认识的,是一个充实、练达、忠贞的苏东坡,当然,知道这些是远不够的。如此应怎生奈何呢?这就应当返回去品读文本了,找出一些能够体现他这些精神品质的事例。这位同学所写的:苏东坡为人民百姓艰难治水,关心囚犯的健康福利等等,虽写出事例,但他却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显然,这是被札记中的两个问题所限制了思想。这是陈诚同学札记的一缺,也是同学们写札记的一缺。因此,我们往后写札记时自然不可局限于本章节给我们的问题,当畅所欲言,由文本的内容联想到的东西,都可言语。希望这位同学对于写札记立志且坚,改不足,终成事!
札记分享2:王友楠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三章在本章中,苏东坡的密州官行随之结束,与子由一起进入京城另受封调。在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怪事,被守城的官吏拦住,不让进入京城,而这件事多半是当权者所为。也难怪,一位在文坛和政坛有着极大地位的人,怎会不危及到当权者对政权的掌控呢?但也由此可见苏东坡对人民,对官员,对皇帝的影响之深。这一次的不让入京城,却让他到了徐州从官,更加高涨了他的地位。在徐州期间,苏东坡为民造福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洪灾,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不止如此,他还十分关心囚犯和底层群众,为他们送去了自己的一份关怀。单凭这两点,就足以称其为为民为国的一位名臣,更何况再加上其在学术界高尚的地位,足以让苏东坡现在的名气甚大,受世人所爱戴、欢迎。甚至连当权者的抹黑都无法动摇其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所以,我认为在此时的苏东坡才是最真实,最完整的苏东坡,一位为民造福,令人爱戴的苏东坡。
点评2:丁舒琪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三章本章的第一个任务为概括,问题问了苏氏一家到达京都后遇到了什么事,王友楠同学的札记分享中概括了这件怪事,从中体现了当权派此时已认为苏东坡对朝政有着很大的影响,文中提到皇帝每当阅读苏东坡的作品时,总是大肆夸奖,已然让当权派恐惧,可以预料到此事之后,定有更大的危险等着苏东坡,而除此原因,还有关于苏东坡的名气日渐生大,我认为在本章中,苏东坡治水成功后,在洪水撤退之时,他并不安心,即刻上奏,要求把石头改用为坚固的木材,而他这样做也使徐州人民更为安心,从这也可以看出他的为民着想。但他名气甚大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治水的成功,王友楠同学也写了第二个原因,“为囚犯送去了自己的关怀”,在他担任徐州太守时,所做的事,而他所做之事并非是一般之事,应该说是在为太守者中绝无仅有的,人们都只有想到要去做,但只有苏东坡肯去做。他亲身视察监狱,要知道,太守可以不用亲自去视察监狱的,只需交给手下人去做就可以了,而且监狱是何等地方啊!为太守者一般都不去监狱的,是的,一般身份高贵的人都会嫌弃这些关押囚犯的地方——即使是个地方太守——苏东坡亲自去监狱,关键是他还关心囚犯的健康,专门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这算是囚犯的福利了。因为在一般太守的手下,人家只会管囚犯到底是不是因为鞭打而死,囚犯若因病而死,太守还开心呢!还少了一桩麻烦事,不用担心囚犯会因为被自己鞭打而死,这样自己还得受罚,而苏东坡却对囚犯们十分地关心,致使囚犯的家人们十分感激他。王友楠在最后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对苏东坡的评价也是高的,可见苏东坡对王友楠同学的影响,以及王友楠同学对《苏东坡传》本章的理解,我认为苏东坡当时的名气甚大,尤为整个学术界的爱戴,其人,其事,其诗都被尊敬与敬仰,而正因为他深得众望,他之后的被捕与审判才会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