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馆

韬光养晦

2021-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112212

人世间的许多危险,都不露痕迹地潜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环境中。只有深谙避祸之道,于静中韬光养晦,参透万物,顺时而行,方能自保无虞。

“养晦”是指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也是一种趋吉避凶的谋略。但是“避”不是单纯的躲避一走了之,而是“晦”,是更有力更有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晦而无用,不如不“晦”,没把握好“晦”的度不算真“晦”,晦是涵养、修养、修为、更是谋略、能力、水平。


明朝状元杨慎曾写到: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意思是: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则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最上一等的,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才能中等的,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最差一等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能保全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太平天国一役之后,曾国荃因天京之战一战成名,不过所成却是贪名恶名大于功名美名。以前安庆等抢劫,知闻者尚局限于当地和湘军内部。对曾国荃“良田美宅”的评品指摘,则多来自其湘乡老家。这一次不同了。湘军由南京运输战利品回湖南这一情景,距离既远,时间又长,数量又是如此巨大,为长江上下诸省人民所共见。湘军的行径,一时哄传遍及全国,直至上达“天听”。很多消息一旦经过重重传说,就会夸张到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

对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早就有心理准备。他熟读史书,更精通易理。《易传》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稍微处理不慎,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危险。因此,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趋福避祸。

他知道兄弟二人权势已达峰巅,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自剪羽毛。他的应对:一是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一个是主动裁撤湘军。

曾国藩总结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因此决定裁撤湘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像曾国藩这样恰如其分地完成这种转变的事例是不很多的,而身败名裂、兔死狗烹者则史不绝书。

正如古人所云: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诗经·卫风篇·雄雉章》有云:“深则厉,浅则揭”。

意思是说,如果可以挽救,那你就应尽力去做;如果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拉衣服也还是会弄湿,那么干脆就这么走过去。

一个深诣为人处世之道的人,总会为自己留有后路,即使遇到不可抗拒的局面,也能够知止,正所谓知止方能不败,只有懂得韬光养晦,进退自如的人方能一生无虞~…

【详参古典文学全三册,曾国藩全三册,首发其他平台,禁止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