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要素,带你搞懂中国5000年历史的底层逻辑

2023-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麦一多

4大要素,带你搞懂中国5000年历史的底层逻辑

 粽子:无念

何谓历史?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赵冬梅老师一语道破:“历史就是讲故事”。

谁的故事?

帝王将相概莫能外。

细细考究开来,历史残存的从来都不是平民百姓、布衣寒士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顶多是药引子、是点缀、抑或是衬托。

几千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又匆匆而过,在影影绰绰的岁月里一路向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同仁苦苦探寻,想一窥历史的真面目,但往往不能遂心。

想看个热闹,容易;

想听个故事,可以;

想理清头绪,把握脉络,知古鉴今,很难。

为什么?

最早的历史是编年体写法,即以时间为线索,以朝代为主体来记录事实、评述功过。

直到今天,大多数史学专家和学者依然延续这样的写作手法。

所以,虽然历史类书籍越来越多,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翻开来去,却令人大失所望。

诚然,从写作的角度,能做到旧事新讲已经非常令人钦佩,我等看客是万万做不到的。

如果从见识眼界养成的角度来讲,单纯故事的价值就不会特别凸显。

因此,搞懂历史的大脉络有多重要就不言自明了。

非常幸运,偶然听了施展老师中国史纲的课程,顿觉眼前一亮;

仔细听了几节之后,更是大为惊喜,

像迷途的孩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豁然开朗起来。

施展老师为我们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时空坐标。

一是时间坐标。

中国历史发生过几次重要的转型,这些转型推动着中国历史向前的发展。

第一个转型,是商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之后,我们开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中华文明当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开始出现了。

商朝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历经554年,有31位国君,武王伐纣最终灭商。

第二个转型,周秦之变,就是从周朝到秦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让中原从分封割据的局面进入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也开始超越于中原之上,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周朝灭于公元前256年,历经790年,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是以周平王迁都洛邑为终结标志。

第三个转型,唐宋之变,就是从唐朝到宋朝的转型。

这次转型,让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再无长期的分裂,大一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大唐盛世灭亡于907年,历经289年,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以后梁建立为终结点。

第四个转型,就是清朝末期开始的古今之变,中国开始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艰难转型。

这个过程带来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历史过程,转型过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还未完成。

清朝亡于1912年,历经276年,终结于八国联军侵华清帝退位之际。当前,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仍然在内忧外患中不断前行,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二是空间坐标

时间和空间加在一块,才是体系化的历史脉络。

所以,说完了时间坐标,再来看看空间坐标,那就是上一讲曾经提到过的草原、中原、海洋、西域、高原,

这是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兴亡、朝代更迭的深层次原因。

这几个大的地理空间,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就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所以它们加在一块构成一个体系。

所谓中国历史,不是多个事件或人物的铺陈,而是一个多元互构体系的演化史。

就空间坐标来说,这里面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空间的关系;

副线是由西域和高原这两个空间构成,副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过程。

主线也有个演化的逻辑:

简单说, 在古代历史上,我们会主要探讨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因为草原和中原之间的博弈,带来了新秩序。

而中原和海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只是秩序的传播线,也就是海洋在古代只起到传播影响的作用,不负责创造;

到了近现代历史上,就反过来了,海洋和中原的关系,成为新秩序的创生线。

新的民族主义精神、组织力量都在海洋和中原的关系中展开。而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在这时候变成了新秩序的传播线。

三是内外部元素。

除了时空坐标以外,

还缺了血肉,

这个血肉就是中国历史中的各类人物。

内部元素有皇帝、有贵族、有豪族、有士族、有平民;

外部元素有匈奴、有突厥、有八国联军、有各个敌对国家。

四是制度体系。

有了时空坐标,有了人物,但没有制度设计或体系建设,中国历史的脉络就不够完整,如财政逻辑、战争逻辑、治国策略和科举制度等。

综上,中国历史的系统要素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时间坐标;二是空间坐标;三是内外部元素;四是制度体系。

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学习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历史,我想眼界见识的养成指日可待也。

文/无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