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 胡思乱想
我在遭受一些(心理)挫折的时候,总是有一股不紧不慢的表达欲,我猜这是来自生理上的一种应激反应,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自己的某些理论、计划、假设都会遭受质疑和推翻,这就是痛苦、压力的来源,于是自我保护机制这时候就开始发挥效用了,身体(心理活动也是客观的生理机制嘛)开始尽量搜罗各种理由,来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辩护,如果遇到死胡同,那就尽力地去安抚那受伤的玻璃心,然后努力为它寻找新的出路,每次都是如此。
但如果用放在现在往回看,这几年自己一直都活在一层巨大的阴霾下,主要是来自工作上的困扰,一直得不到心理上的支持,老板飘忽不定的决策、揣摩不详的意见,都让我持久犹如生活在随时会被海啸袭击的海滩上一样,风平浪静时风光大好,稍有海风肆起就会神经紧绷的不得了。每一次老板放出的信号,我都需要作出两个极端的分析,一方面要去往积极的方向去解读,这是老板再次给自己机会,要珍惜并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思索plan b,因为老板已经丢失了对自己的信任,只是在等待自己主动退队。
我不是一个冒险家类型的角色,不善赌博,在游戏里遇到类似的选择也会不假思索去选那个平稳的曲线,所以我自认不会出去冒险创业,多年之前游戏是风口,但那时履历不足,想着积累经验,多年以后风口貌似已过,到了筛选玩家的环节,发现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能力又远远不足,每天看着手上做的项目,和平日里主动玩的游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能看到那么多口碑作品在迭代、系列化,看到每一代都提升巨大有所积累,而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的样子,应该是一位棱角分明、特点明显的角色,有一项极为擅长的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这项能力得实用、可以量化,有足够的辨识度。比如小岛秀夫的导演能力,亦或宫崎英高的世界观创作力。
在一年前我瞄准了写作的能力,认为这是自己终归要走的路,决心这条路上走到底;联系写作和输出,花更多时间去阅读,一年过去,这些无法量化的努力,又让自己的神经更为紧绷 -- 毕竟职场留给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也许是缺乏技巧和“科学的方法”,目前的我距离理想中的状态还有巨大的差距,理想中的状态,应该能做到思绪和输出同步,不会遗漏任何一丝想法,而现在总是在写前思绪万千,刚坐下来写两句,就忘了一大半了,中间顿顿挫挫、卡词,会被某一句干系不大的某个词卡主,就像速度值不够,放技能会卡手一样。
想要强大的输出,一方面要有足够强的输出技巧,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的想法作为储备,这些是日常的积累,平日里的游戏体验的反思,我承认“游戏感”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样抽象的东西,着实看不出它有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潜力,我得拆解它,这份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效机制,改如何更快速的提炼它,我想,绝对不是一个劲儿地傻玩游戏就可以了,也不是所谓的肝白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