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藏”的日子(1)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收藏,这词说出来,都觉得有些高大上,很容易让人想起王世襄,马未都这些收藏大家巨擘。所以,一般玩家不敢说自己搞收藏。这俩字,是实力的象征。眼力和财力,缺一不可。
前面写了一些关于文玩的文章,自己也确实多年来陆陆续续,买了一些小玩意儿,行话叫,收!但距离收藏,十万八千里,只能说是个业余爱好。花钱不多,图个乐趣,学点儿知识。工作之余,有点儿事儿做,倒也充实。
怎么涉足这个领域的,有些说不清。小的时候就喜欢,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就特喜欢。在农村,没有家传,没有老师,也没有氛围。没来由的喜欢,甚至有些执拗。家里没有钱,买书本的钱都把爹娘难为的不轻,所以说专门收藏,搞文玩儿,纯粹是扯。那么怎么玩儿呢?俩字,一个是捡,一个是讨!
捡,就是街上,邻居家,亲戚家四处捡糖纸、烟盒、火柴盒,也就是玩儿烟标和火花。走在路上,去别人家里,四处踅摸,只要人家不要的都捡了来。回来捋平,一张一张摞起来,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糖纸觉得没意思,就放弃了,主玩儿另两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走在路上像个拾荒的,受到了邻居同学的白眼,娘也受不了,影响学习还得了,上火了!所以,一把火全部付之一炬,600多张,几年的心血,怎么央求都不行,疼得我哭了一夜。乃至于,有很长时间不爱和娘说话。
讨,就是讨要。主要是邮票、钱币、瓷器。邮票从信封上裁,看到有来信的,就想方设法把信封要了来,开始是用剪子裁下来,带着信封纸,保留着邮戳,后来听人说,把信封浸泡在水里,再小心翼翼把邮票揭下来,试了几次,因为心急,坏了几张,火候把握不好有泡坏的,也有成功的。总之,七七八八的攒了一些民居,人物,科技的票,都是大路货,但自己视若珍宝。收藏邮票,突破性的提升,来自于一个邻居,是弟弟的同学。复退军人家庭,父亲有收藏邮票的习惯,家里有很多正经邮品。后来家里出了变故,要搬家,行前,就把邮票给了我和弟弟一些,整套的不少,还有一部分文革票,生肖票。真是宝贝得不得了,收藏至今,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读书时,有了一点小钱儿,多少买了一点儿,但都不成体系,财力不足,慢慢作罢。钱币和瓷器主要是从姥爷手里讨来的,姥姥出嫁时的粉盒,民窑的盘子等。后来,因为参加工作了,出差多,又开始收烟标玩儿,弄了很多,有几大箱子,比较珍贵的是,有一次卷烟厂搬仓库,是多年的老仓库,弄了不少五六十年代的老烟标,没使用过的,非常精美。又很是喜欢了一阵儿。
这一段历程,大约持续了十多年。纯粹是喜欢而已,没钱没文化,也不懂鉴赏,所以像马未都先生那样的经历是绝不可能在我这样的小白身上发生的。说直白一些,收藏这事,和家学,文化修养,成长经历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更需要物质支撑。但不管怎样,有这样的经历,还是很值得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