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未来可期我的日更计划每周500字

日更18/100 《高手》读书笔记(六)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11人  猫饼干

接上篇。

今天读的是《高手》第五部分:数据统治世界。

活在大数据下的我们,一边憧憬着AI智能世界的到来,一边恐惧着人类会不会被智能人灭掉?

1、数学家:理性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37%法则。

以“什么时候结束单身”来为主题写了在数学家眼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算法来解决。作为一枚“剩女”,还是很仔细的看了这一章。尽管在看完之后还是选择了非理性,但也在某一程度上给自己做了一个提醒。

所谓的37%法则,指的是当你在选择某一东西,比如打算一个月内买房,那么就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看不买,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去了解市场上哪些房子是你喜欢的,哪些不喜欢,记住在这个阶段内你看到过的最满意的那个房子。等过了某个时间点,具体的来说就是过了你设定期限的37%以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从这天开始,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那个最好的房子好,或者与它类似的房子,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同理,在找对象上也可以这样应用。

特喜欢文中的这句话,“与其浑浑噩噩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如有点理性决策的精神,把它变成一个数学题”,这也是最近自己在一直学的用理科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

2、hype曲线。

Hype,在中文翻译为炒作,但它对应的意思更广泛一些,不一定有人故意炒作,但也可能自发的,突然就成了热点。明星、节目、新技术、文化概念都可能是hype,比如前段时间娱乐圈里的101女孩改造中的王菊热点,比如微博的每天热搜。一开始无人问津,有了一些苗头之后媒体兴奋地大肆宣传,很快声望带到顶点,关注者极多,然后很多人失望而去,再到达谷底,可是这个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后来终于实用化,稳步攀升。这条曲线叫做“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万老师也将它叫做hpye曲线,表现的是一项新技术从出生到变成hype,到低谷,再到真正实用化的过程。

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话,关于hype曲线,想了想自己的经历,一方面是情感问题,另一方面就表现在对兴趣的培养上了。

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无论是一开始的急剧上升,还是加下来的陡然下降,只有忍受一段谷底的考验,挺过去,后面才是真功夫。

3、多看效应。

当你喜欢并觉得美的时候,更多是因为你比较熟悉这个东西。所谓的多看效应,意思是看的次数多了就喜欢了。

这里的熟悉并不等同于重复,重复只会导致审美疲劳。万老师在书中写到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意外的场合,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你才会特别喜欢它。就像他乡遇故知一样,会觉得格外欣喜。就算是你每天都面对一个熟悉的事物,突然它给你来点意外惊喜,你也会觉得它特别美。

在设计学里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叫“MAYA”,即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翻译过来就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就像我们并不喜欢完全陌生的东西,而是希望能从中找到点熟悉的元素。这个MAYA原则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尽管都在提倡着大胆创新,但也不要太新。

4、行为设计学。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书中提到一个小例子,然后就特别好奇了。想问问男生们,如果在男厕的小便池里印上一只苍蝇,就能大大减少尿液外溅——因为人们会“瞄准”苍蝇。想问,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能使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去设计一个东西,就能往好的方向引导用户的行为。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自己是大脑的主人,却不知更多时候我们是服从自己的本能反应。比如你设计好激励和奖励措施,人就会听你摆弄。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想起《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对Penny进行过奖励实验,被Leonard吐槽的剧情,也是很好玩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

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行为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呢?比如刷微博、朋友圈、抖音停不下来,比如学习打卡等。

今天就先更这几点小知识吧,每次看这种文章都觉得自己是被虐的。完全的顺从了大脑的本能反应,很可耻的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