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站阅读推荐悦读

《读史杂谈:论北宋迁都失败的蝴蝶效应》

2019-06-09  本文已影响145人  1d1a5eef9622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说起来也是奇怪,身为一名理工男,笔者生平最喜爱阅读的书籍居然会是历史类的传记实录,野史小说。无论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福建明清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等考究严谨的官修正史、学术性研究,还是像《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等供市井小民休闲娱乐,近似白话的文艺小说,我都能读的津津有味。

个人以为,读史可以让人明晓世间的荣辱得失,进而使心境变得豁然通达。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也!

最近在读到北宋初年迁都失败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心下不禁有些唏嘘感慨,有时候一些在当时看来相当正确的决定,未必就对长远局势有益。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艰难”,遂产生了先迁都洛阳,后迁长安的打算。但是他这个决定刚一透露,旋即遭到了群臣以及晋王赵光义的极力反对,赵光义更是用“安邦在德不在险”这一无法反驳的论点彻底地令宋太祖放弃了迁都的打算。结果北宋终究被沉重的兵赋和不利的地形所累,让金朝抓住机会一举攻破城池。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尽数被金人掳走,遭受了那刻骨铭心的靖康之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看到这里,相信许多人会对北宋群臣的迂腐固执,以及赵光义的目光短浅所愤慨,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们反对迁都并无过错,甚至是顺应民意,大势所趋。且不论这些反对迁都的浪潮之中是否夹杂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政治投机,亦或者经济利益,无论是大臣们的“洛阳凋敝军食不充”、“开封漕运四通八达”,还是赵光义的“安邦在德不在险”,这些都是深虑国情,体恤民力的善谏。总而言之,就以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迁都完全是一项劳民伤财,极其没有必要的政绩工程。

然而就长远的发展来看,显然还是宋太祖考虑的更为全面,更为妥当。首先开封地势偏低,又靠近黄河,这便是一个极大的隐患,殊不知战国时期的秦灭魏,正是秦军决黄河水淹灌大梁城,这才使得城破魏亡。

另外开封地理四通八达,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作为经济中心毫无问题,但这种地处平原,四周没有山岭险阻的地方作为都城却是非常的不合适。这种一马平川的地势即是兵家常说的四战之地,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这对进攻的一方很是有利,而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那种四面围城的场面简直就是噩梦,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为了拱卫无险可守的开封城,只有大量屯兵,依靠人数来弥补地形的先天不足。然而供给数十万常驻大军的军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严重之时,军费开支甚至占到了整个北宋王朝总收入的七成左右,这给北宋王朝,以及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当年宋太祖的迁都建议虽说是劳民伤财,大费周章之举,可就长远战略安全方面来看,却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只可惜即便如宋太祖这般英豪之主也难以经受住满朝文武铺天盖地的反对浪潮,最终只得无可奈何地选择放弃。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北宋迁都成功,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呢?是否还会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积蓄国力,一鼓作气收回丧失已久的幽云十六州?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