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读书心情随笔

文摘:接受的爱,转化的爱_4则(20180123)

2018-02-26  本文已影响8人  TXB

观察:十年后中国的留学竞争会更激烈

国际教育数据机构宜校创始人肖经栋在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开始在招生时面试家长。背后的原因是,国际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最终能去美国和英国的名校。而这些国际名校,录取学生要求极高,除了要求托福、SAT成绩外,还需要有各种背景提升活动。这些申请材料对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国学生来说,准备起来很困难,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如果以去英美名校为目的,那么就需要从一开始,就了解家长对留学的看法和理解。这就是中国的国际学校开始面试家长的原因。

肖经栋的另一个观察是,在目前中国拿到国际排名前30名校录取通知的学生中,有超过95%的学生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按照孩子在2000年左右出生推算,他们的父母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读的大学,接受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教育。他们清楚中国大学教育的优劣点,也有经济实力,因此更愿意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

这些父母中有极少数有留学经历,读的是英美名校的就更少。

但是,这种情况十年之后可能会改变。2002年时,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首次超过10万,此后几年人数有起有落,但到了2007年就开始持续增长,现在中国每年有15万人到美国读大学。肖经栋说,等到早年那些留学生的子女开始集中上大学,“由于他们熟悉留学情况,又有校友的资源优势,其子女在申请名校上会更有优势。也就是说,10年后中国的留学竞争将会更加残酷,教育所导致的阶层固化将会在中国国际教育上出现英美的翻版。”

——李翔知识内参


接受的爱,转化的爱

作者引用神学家威廉·梅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的爱,二是转化的爱。所谓接受的爱,就是把孩子看成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全心全意地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质,包括他的所有不足,这体现出对生命的谦卑和敬畏。所谓转化的爱,就是通过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使他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两方面的爱必须达到某种平衡,不能有所偏废。如果接受的爱压倒了转化的爱,就等于纵容和溺爱;如果转化的爱压倒了接受的爱,那么孩子就成为父母满足自己野心的工具。那些“订做完美孩子”的父母,就是转化的爱压倒接受的爱的典型。他们不再对上天恩赐的生命心存感激和敬畏,而是对生命采取一种征服和控制的立场。他们倾向于把孩子看成是自己设计的一件物品,是自己个人意志的产物,从而更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表现更为挑剔和严苛。这显然不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对亲子关系最致命的打击。

不过,也有人指出,没有采用基因技术的父母难道就没有这个问题吗?那些用高压的教育方式来强力形塑孩子的父母,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采取严厉态度来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已经见怪不怪了。

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说,用高压教育来形塑孩子的父母和用基因技术改造孩子的父母,两者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但这并不能证明,用基因改造孩子是对的;而是反过来证明了,用传统的高压教育来形塑孩子同样是错的,这也是损害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另一种方式。

——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 麻辣姐解读


幼态延续与共生进化

前苏联的科学家做过一个长达40年的实验,他们想用野生的狐狸还原灰狼被驯化成狗的过程。

在1959年,130只银狐被带到了实验,它们每天都跟人频繁地接触,而且还会给它们设计出各种的训练,让它们跟人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然后,把训练中表现出更加亲人、更加温顺的那些个体挑出来,再让它们繁育下一代,之后循环这个过程。

狐狸在野生的时候是一种非常谨慎、非常小心的动物,但就算这样,在35代以后的狐狸已经完全没有狐狸样了,身上的臭味儿都没了,它们遇到实验室的人员会高兴地摇尾巴,还会主动地舔人的脸示好,也会通过可怜的哀嚎来撒娇,而且样子都有点像狗了。很可能当年灰狼变成狗的过程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在对狗的研究中,有一个最值得说的,这也是狗区别于狼最大的不同,专业名词叫做幼态延续。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物种它总会有一些特点只在幼年的时候展现出来,一旦成年了,这种特点就会完全消失了。

幼态延续说的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或者是基因发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个体即便到了成年,幼年的特点还会非常明显,不会消失。

比如说有些男人都40多岁了,还长着一张娃娃脸,而不是那种棱角分明的满脸胡子皱纹的样子,这个就算是一种幼态延续。

对于最初一批狗来说,它们本质上是灰狼,灰狼在成年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攻击性,就会试图不断地挑战头狼的地位,就会对食物有发狂的追求。

但这些在人类社会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在狗的演化中,凡是展现出幼态延续的个体都会被留下来,因为它们没有攻击性,不会对头狼,也就是它们的主人产生威胁,也不会对食物那么发狂。它们甚至一辈子都是一颗童心,明明自己有灵敏的鼻子,但是只要主人不给它指明哪有吃的,它一般都是殷切地望着主人,等着主人把食物在哪给它指出来。

在实验室中的狼跟狗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设置一个带踏板的装置,踏一下就会掉出一块肉。人先给狗演示一下,一踩一块肉掉出来了,这狗高高兴兴地把肉给吃了。然后人又一踩,又一块肉掉出来了,狗又高高兴兴地把肉给吃了。但再之后,人不踩了,可是这个狗很想吃肉啊,但是它只是乖乖地坐着,用热切的眼神乞求人再给它踩一下。

如果这个实验把狗换成成年的狼,它只要看过一次装置是怎么出肉的,之后就自己踩了起来,直到把肉吃光,根本不在乎人的看法。

在幼年时期的狼跟狗,都会产生对人的亲近感,尤其是人离开几天之后再回来,小狗跟小狼都高兴得不得了。但是等它们成年之后,人如果再离开几天再回来的时候,狗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冲过去扑进人的怀里,但是狼对这个消失了几天的人已经不太在意了,它这时候甚至已经在自己的小群落选出一个新的头领了,而且这个头领还会对回来的主人怀有敌意,甚至试图攻击他。

这个就是狗展现出幼态延续,而狼没有的最好的例子。

人把灰狼驯化成狗,影响了狗的发育模式,产生出幼态延续的特征。

而反过来,因为狗的出现,人的生存质量也大幅提升,在原始社会恶劣的条件下,又经历了像新仙女木事件,同是智人的其他物种都有冻死的了,但是人类这一支还幸存,这里多少有狗的贡献,它们能帮助人类提升狩猎的成功率,提高了休息时候的安全性,还能提高放牧的时候的生产率,像北极圈以内的环境,如果没有爱斯基摩狗存在的话,人类只有死路一条,但是有了狗,人们生活得还挺安逸。

所以实际上,人跟狗在1.6万年的时间里,是共生进化的。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把带着一队狗的原始人,看作是一个由两个物种组成的新物种,他们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一起进化,而不是像分离的物种那样,总是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中一起进化的。

——卓克《134|旁证:狗是怎么出现的?》


恨意是爱而不能

自体虚弱感会带来羞耻与恐惧,恐惧是害怕被毁灭,而羞耻是希望自己强大却做不到。婴儿本来想象自己是全能的,结果发现自己事实上是虚弱的,这种对比和落差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在维度的顶端,是全能自恋,还伴随着毁灭欲;在维度的底端,则是彻底的无助感。所谓彻底无助感,就是当被毁灭的时候,毫无能力保护自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在这个维度顶端和低端的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

我一再讲的中国式好人,实际上就是缺乏力量的好人。我们一直被倡导做好人,然而看中国历史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有力量的、活在全能自恋中的坏人,却创造了历史,经典的人物如刘邦、朱元璋等。

当关系中的爱意占了主导时,事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力量的好人,就会涌现。并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爱意其实是恨意的转化,恨意是爱而不能。所以所谓的爱意占主导,我认为实际上就是生命力可以在关系中充分展现,当生命力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这就是爱意。

于是,这就再次指向我们专栏一再倡导的东西: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要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这样孤独失连的恨意就是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也就是白色生命力。

我们用这些观点来看看一则新闻事件,一位在读博士生,因为无法忍受导师的“奴役”,投河自尽。这是一件严重双输的事件:这位博士的自杀,太可惜了;他的导师也遭到了惩罚,首先是互联网上的攻击,接着学校也暂停了她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根据新闻中提供的一些信息,我们会发现,这位博士常常需要为导师干活儿,其中包括:周末去导师家打扫卫生、装窗帘,平时打扫办公室卫生、为导师拎包、拿水,去机场接送机,陪导师逛超市、擦车,给导师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陪导师应酬等……

这些琐事严重侵占了这位博士生的时间,让他做不好基本的科研和论文写作,最终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关于这位导师的做法,我们暂且不讨论。我想跟你说的是这位博士,从他的微信记录中可以看到,他基本上没有做抗争,可以说,他是一个过于善良的孩子。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所谓的善良,很有可能是软弱。如果并非是出于善良,而是因为自体的虚弱,不敢去抗争,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把软弱当成善良,进而失去了抗争的意识。

我甚至还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巨大的恨意,结果这份恨意就很可能转过来攻击自己,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果。

你以为的善良,可能是软弱;你以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我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可以在现实中表达自己的恨意,开始去做 “ 坏人 ” ,并不断锤炼自己的战斗能力,从而逐渐能掌握自己的力量,最终这份力量不会导致破坏,而是导向保护自己、伸展自己,并会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特别是当面对“剥削者”时,你能表达恨意,能捍卫自己的边界时,常常会获得对方的尊重,最终会促进你们的关系。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你本来担心自己的攻击会破坏关系,没想到酣畅表达了攻击后,反而赢得了对方的尊重。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意识到作为一个你以为的好人,你心中很可能就有你难以面对的恨意。

——武志红《情感12 | 关系中的恨与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