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从余光中散文里学到的2

2020-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叶叶

如果自己生得好看,又稍懂一些拍照摄影技巧,性格又不至于太内向,在外头不会太拘谨约束,那么我是很愿意到处旅游一番的。只可惜上述都于己不符,每次某地旅游,如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匆匆结束。

不擅长拍照与被拍,照片也没见着几张,旅游后也没写点什么来留念,渐渐地,便觉没意思,不想去旅游了,不如在家睡觉。

但看了余光中先生的著作《隔水呼渡》里的几篇游记,我心中突然又升腾起旅游的欲望。他在序章提到的游记的两大要素:一是感性,二是知性。这是写好游记两个点,也是旅游的目的或意义。如果旅游时我能做到这两点,并事后记录一下,那我的旅游就决不再是无聊无趣的,而是很有意义的。

要学会“感性”和“知性”这两点并不容易,从知性上讲,一则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则须博古通今,熟悉各种历史文学典故。很少人能把这些全记在脑子里,旅游前后查阅资料,记一些重要信息乃必不可少。从感性上说,要做到描写景物令人身临其境,那就更加难了,这也不是临时背些好词好句就能解决的,得不停地阅读散文,留意别人是怎么描摹景物的,自己再总结一下,背一背记一记,长期积累,虽终难以望散文大师项背,但跟过往的自己比,总应该会进步。

我就先从余光中先生的游记开始阅读、学习、总结。第一篇是《关山无月》,写的是作者跟朋友一行人到台湾省屏东县关山风景区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山无月》这篇游记是如何把“感性”和“知性”都写出来的呢?我以自己卑劣的阅读理解水平来分析下,若有不当之处,请看客多多指教。

文章第一部分,于我看来,就是为介绍旅游缘起和同行者有哪些人而写的,这个我就不必多说了。

第二部分,朋友高岛催“我”去关山看日落,由此引出中途龙銮谭的风景,作者在此就开始了本文“感性”的部分,用高超的写景手法,使读者产生“临场感”。

首先重点写了暮色下的龙銮谭的整体特点——空明冷寂。在这里我得学一下下,以前我写景总喜欢按照空间顺序,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东边是什么、西边是什么,这样写虽然不是绝对不行,但总感觉死板、拘谨,事后我自己读起来,也没什么感觉。

貌似写比较庞大而杂的风景时,总结出一个主要整体特点来写较好,先不能描写的太细,不然事后读起来也想象不出那个场景。我记得鲁迅先生写三味书屋就按照空间顺序写,书屋的空间小得多,这样写当然很是合理吧,现在我脑海里都还有三味书屋的印象。

写完某处风景的总体特点,还得突出风景里某个局部或角落的特点。龙銮谭的总体特点是在暮色渲染下的空明冷寂,局部特征或局部风景是——在南岸的沙洲有几只苍鹭伫立,在北岸的水面上有密密麻麻的水鸭。

由水鸭牵再牵扯出冬候鸟这一大类群体,再从守湖人所说的希望候鸟来去自由,不至于魂断台湾,引得作者产生共鸣,便有了退休后来这里做守湖人的情感,最终升华到了保护草木鸟兽的这一主题。

文章短短第二部分,便有了逼真的景物描写,以及知识和思想配合抒情一起体现了出来。

知识体现在哪儿呢?在说到南岸伫立的苍鹭时,作者说它们像从辛弃疾的词里飞出来的,若不是平时有细细研读辛弃疾的词,又怎会生出这番体会?守湖人在文中给作者一行人介绍那水鸭叫泽凫,是一种冬候鸟时,这也是知识范围里的。我从这里学到的是,旅游如果有人介绍所在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典故或花草鸟兽的名字及相关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听,就算当时没听清楚,事后也得查一查资料。

文章第三部分开始涉及到标题,作者及朋友一行人前往关山。着重写了在关山亭看海的感受,是空阔荒旷的。这也是写风景整体感受或初步印象了。我再次要向这种写法学习。

紧接着作者借朋友之口写关山亭海拔一百五十二公尺,在三万年前,这片山岩还是在海底的。因为珊瑚礁岩层,从海底升上来,每年增高大约五公厘。又写到了游记中“知性”的部分了,这是“知性”中的知识方面的内容,又这种知识便让人们产生沧海桑田、千古兴亡这种情意结,这便属于“知性”内抒情的部分。

倘若掌握知识不多,啥也不懂,文化水平不高,自然绝不可能产生这种登高望远的情怀,大抵上也就在朋友圈发个九宫格照片,说两句:“卧槽,这是好高好美哦!”罢了。这当然也不是说不行,但于我来说,总觉得旅游就只发这个九宫格,那也太没意思了。我得认真学习游记,多多积累知识和写作基础,以后才能有意思的旅游。

作者又由关山这地名配上怀古的情绪,联想到两位著名诗人的两句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梦魂不到关山难”。从这两句诗又引出抒情:感慨关山行旅的辛劳与哀愁。我从这里学到,诗词歌赋是要多读多背的,站在所游地点联想起相关的诗词名句,用古诗词来直抒胸臆的感觉,是淋漓畅达的。

余光中先生没有完全流连在登高怀古的情节中,该收笔的时候立马就收了,毫不拖泥带水。在文章第二部分收笔的方法是,有同行者提醒他们天色黑了,该考虑晚饭的事了,由此将他们从关山的怀古情绪中拉了出来,第二部分也到此结束。这是值得注意的,别一说要在游记上加诗词,就查到资料,引用的没完没了,情绪到位了以后赶紧收回来。

纵观文章第二部分,知性和感性又是写的十分到位,哪个都不落下,哪个都没写得冗长而拖泥带水。由写景开始,用多种写法突出关山亭下的海的空旷宽广,接着朋友对话中提及的地理知识,因地理的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引发人的怀古情绪,情绪到位后,陡然收笔,令人回味无穷。

景物(关山下的海)、知识(地理和古诗词)、抒情(登高怀古之情)交相辉映,十分有层次顺序感,不会突然就抒情,无端炫耀知识。啊,怎么会有如此美之文章,我得多多学习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