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哲思古代文化

大秦帝国:热血、儒家和覆灭

2017-04-16  本文已影响105人  文必有年

《大秦帝国》以秦国为中心,按照其兴亡发展的时间顺序,共有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和帝国烽烟。撇开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偏差,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感觉热血澎湃;让我对儒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启发我思考强秦的覆灭。

人才与气节

也许与我是陕南人有关系,商洛还有商山四皓的传说,大秦帝国中展现的秦人的风骨格外让人感动,尤其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直萦绕在脑海。除了秦人的精神风采,其它国家的名士的也非常有风骨,哪里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往哪里去。并且通常国家的君主都不会横加阻拦,大多都尊重人才。尤其是秦国的求贤令,只要有才,老秦人高位厚禄以待,尽可能给人才施展的平台,绝对是把尊重人才体现在行动上。这种对人才的真重视,注重实际的效用,让自己热血澎湃。

小说中很多人物的气节也让自己热血澎湃。听说秦政残暴,墨家义士能够不顾性命刺秦;为了挽救齐国,商人田单挽狂澜于既倒;为了心中的公义,鲁仲连在天下奔走呼号。为了实现自己的法家理想和不辜负秦孝公的信任,商鞅极心无二用,尽公不顾私,乃至为了彻底扫除变法复辟集团,愿意以自己的死亡来制造动手的合法机会。这些人物体现的担当与执着于理想信念的精神,也让我敬仰赞叹。

儒家的局限

小说中的孔子时代的儒家学说,一直在强调君王要做君子,要实行仁政。重要的是儒生还保持人格独立,坚守自己的学术思想,但是对具体的实务没有方法去应对。因为着重强调君王的修为,对于国家的国力提高没有帮助,所以没有国王重视。而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在于经过大儒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的忠君爱国利于统治集团的统治,乃至后来儒家学说成为教化人民的工具。

就功用来说,儒家学说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要提高自己修为做君子,即用来修身可以。处世的话,需要学会王阳明的心学,真的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应对的方法,而不是儒家学说的坐而论道,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明证。究其本质来说,儒家学说所提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要在俗世生存需要学会知行合一。

秦始皇的意外

秦国变法图强直至一统天下,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也是总结战国之乱后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严明的秦法与干练的秦吏,使秦朝一路所向披靡。但是为什么到秦二世就玩不下去了?在秦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昏聩的君主,但并没有导致亡国。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亡在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如此强盛的国家,轰然倒塌,仅仅是不施仁政吗?

首先在于秦一统之后,没有了外来威胁,那内部就难免松散,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内部先垮掉。其次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控制人民言论,不在像打天下时能让大家说真话,更不用说听进去真话了。再则制度上,失去了纠偏的措施机制,一人专断,出现偏差之后无法如打天下时那样有臣子可以纠正,这样会矛盾不断积累,直至一切都无法挽回。从这个层面上看,前段时间讨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为专制招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相反,强盛的秦国突然衰亡反而为反思专制制度的弊端提供了机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