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承创余氏,大医其成》

2018-08-12  本文已影响128人  觉解LZW
巜承创余氏,大医其成》

          《承创余氏,大医其成》

      ――记我省著名骨伤专家、余氏骨伤流派传承人余庆阳

                  觉解  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辨证施治,做到“真、善、美”。

                                    ----余庆阳

    龙岩西湖山前,夕阳挂在树梢。市中医院内,一位长者退下白大卦,穿过“余庆阳传承工作室”,健步迈向大门。今天,他要提前回家,赴一场夫人为他精心准备的生日晚宴。门前的广场停止了喧嚣,长者也从一天的忙碌中解脱了出来。他习惯性地扶了扶半框金边眼镜,目光投向了苍茫的天空:远处的天际线依然明亮,赤日淡红,晚霞微芒,景色有点浪漫,时光切合此刻的心情......

    是的,进入2018年7月,国事家事皆遂心愿----我国《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闽西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传承项目――“余庆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验收工作尘埃落定,高分通过;余庆阳本人迎来第68个生日。消息不胫而走,祝贺恭喜声纷至沓来,余庆阳百感交集,眼含热泪,千言万语浓缩成心中的一句话:恭逢盛世,此生幸矣!

      流金岁月,弹指滑过;悬壶半世,初心依然。近几年来,伴随着龙岩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余庆阳迎来个人事业的第二个春天:2010年正式退休、“入医”满50周年;2012年摘下“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桂冠;2013年,荣膺“福建省名中医”称号;2014年国家级“余庆阳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启动,《南少林龙岩余氏骨伤流派传承薪火录》著作出版发行;2015-2016年“余庆阳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三大网站先后上线,厦门大医馆步入正轨;2017年“余氏骨伤疗法”荣获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岩大医馆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实施……

      “勤者兴,惰者亡。一个流派的兴衰,与传承人息息相关。年过六旬的余庆阳主任医师仍坚持临床工作,耕耘于‘余庆阳名中医工作室’,怀着对中医骨伤事业的无限热爱,一丝不苟,恪尽职守,在弘扬中医、传承中医、宣传中医、促进中医的学术与事业发展道路上扬鞭奋蹄”。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会长王和鸣,如此评价余庆阳所作的贡献。

            一、余氏骨伤,源远流长

      余氏骨伤发迹于清朝末年的民间少林骨伤医术。一代宗师余添辉,生于1892年4月。少年落孤,先武后医,深得武术大师徐秀环、骨伤大师“凤阳婆”真传。由于勤勉聪慧、意志顽强,武、医二行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独步一方。其中医术,对跌打损伤、骨折脱位和风湿病等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已经驾轻就熟、自成一脉。成为南少林龙岩余氏骨伤流派的奠基人和拓荒者

      余添辉一生从医,医治各种骨伤和疑难杂症无数,摸索和总结出骨伤手法治疗和内外兼治的众多绝技;并且信守医德、广布仁爱,在当地留下一段段佳话,深受百姓和患者的尊敬与拥戴。他倡导的“患者至上”家训,代代相传,至今受用。

      余氏骨伤为新中国闽西乃至福建省的骨伤事业做出重大贡献。1958年,余添辉携儿子余占鸿、余占煌创建龙岩县中医院伤科。此后,第二代传人余占鸿创建龙岩县人民医院骨伤科、第三代传人余庆阳相继创建龙岩市第一医院骨伤科和龙岩市博爱医院骨伤科。余氏骨伤直接传人达百余,弟子遍布福建省和部分国家。其独特的骨伤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已形成流派。是闽西中医的一大品牌和城市的闪亮明片。

          二、少年入医,传承薪火

      1950年7月,余庆阳诞生于漳州市,是余氏骨伤第二代名医余占鸿的长子、第一代余添辉的嫡孙。特殊的家庭环境,加上与新中国几近同龄的成长经历,余庆阳似乎注定命中带医,为医所生。

      10岁那年,余庆阳在课余时间被父亲叫去龙岩人民医院骨伤科帮忙,一帮就是6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父亲忙碌的身影和良好的口碑,深深影响并塑造了余庆阳的人格。今天,我们见到的余庆阳总是温文尔雅、严谨务实、忙忙碌碌,应该与其父辈的教育和示范密不可分。

      1966年6月,余庆阳初中毕业,16岁的他已经长成身材高挑、体型健壮的小男子汉。当年文革开始,无书可读,余庆阳就正式师从父亲,在龙岩人民医院跟班学习伤科。这一学又是三年,期间接触到大量的骨伤病人,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诊治技能,这为后来的从医之路打下一定基础,因此也正式成为余氏骨伤的第三代传人。

      余庆阳是幸运的,因为学医,他避开了文革的喧嚣。以至在接下来的上山下乡生涯中,都没有离开医界。三年赤脚医生,赢得三个人生第一:第一次独立治疗12岁的骨折患者并完全治愈;第一次学会穴位针灸;第一次现场辨识各种草药并尝试制作多种膏剂、搽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庆阳下乡三年,医治了大量骨伤患者,帮助过许多因穷致伤致残的贫苦农民,深得当地百姓的好评。1974年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余庆阳众望所归、如愿以偿。

          三、求知若渴,勤于耕耘

      如果说师从父亲是帮他引入门、当赤脚医生是帮他打开窗的话,那么进入大学,余庆阳看到的是一片广袤的天空。在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余庆阳如虎添翼,有机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的中医教授如俞慎初、俞长荣、盛国荣、黄宗勋等教授的课程。随着眼界的打开,余庆阳立志当一名良医的愿望愈发强烈,同时也愈发感觉自身的不足和积累的薄弱。因此,他把图书馆当成第二宿舍,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海洋的营养。正如他在总结大学生涯时所说:“我与祖辈最大的不同,就是接受了高等教育。”

      1977年余庆阳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学校打算留他任教;家乡龙岩的地、县卫生部门领导得知后,亲自写信给校长,向学校要人,这让余庆阳本人有点犯难。毕业前夜,他独自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思考着未来的人生和毕业后的去向:此时的校园月色很美,树叶泛着银光,几只夏虫在树影下跳着欢快的群舞,余庆阳想到家乡的那轮明月、熟悉的乡音;还有去逝不久的父亲,以及需要人照顾的母亲......想着想着,一个萦绕于怀的念头又蹦了出来:父亲虽然走了,但余氏骨伤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如果能回到家乡去,用学到的知识继承和创新父亲的余氏骨伤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造福家乡百姓,把传统中医经典发扬光大,那就既不辜负“父母官”的殷切期待,又更有利于传承余氏骨伤事业。想到这,余庆阳浑身充满了一股热流,于是他掉转身子,急忙朝宿舍走去---他要回去收拾行装,奔赴家乡。他边走边看了看天边的月亮,月亮正露出弯弯的笑脸......

      当时的龙岩第一医院,只有中医科,骨伤人才还是空白。余庆阳被安排在了第一医院,并且被赋予重任:由他牵头创办该院的骨伤科。从此,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拉开帷幕――

      现代骨伤科需要现代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知识,余庆阳虽然科班出身,但凭他那点中医知识,也不足以应付现代医学的需要,于是,他在1978至1983年期间,以超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如饥似渴地开展学习。内容包括:间隔、短期轮转西医内外科、中医等科;参加全院性专业讲座、会诊、专科会诊;翻阅经典、整理古方;摘录国内CN杂志、骨关节杂志和中西医综合性杂志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各大中医院内部医学期刊资料;购买各科著作。刻苦学习影像知识:包括阅读正常人体X线片,做到每个部位能绘图、尤其重叠影像,能正确判断位置、形态、角度;大量收集各病种照片,分门别类存留;大量拍摄院外影像资料,从晒洗到电脑储存等。

      与此同时,余庆阳还先后师从宋世节、陈灼梅、吴世琦主任,学习颅脑、脊椎脊髓、胸腹部脏器操作和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的诊断与处理原则,累计用18个月的时间参加外科手术基本功培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余庆阳用坚毅和勤奋诠释了荀子的这句名言。

      骨伤科初创的头六年,先后分配来6位中医师。他们都是中医临床专业毕业,也都需要进行专科医生培训。余庆阳分明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使命的召唤。他把全科人员组织起来,自创六条规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时间,就利用每周三个晚上的90分钟休息时间;没有老师,就自已教。三年下来,同事风趣地说:余老师人瘦了一圈,讲稿却高出一尺多。龙岩一院开展的这项培训,开了业内的风气之先----足足比国家开始进行住院规范化培训试点早了10年;比制度化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早了5年。因此,他在回忆这段培训历程时,写下一段诗意的话:“无意间插下一棵柳,却成就一片荫凉”。

      1984年,余庆阳到上海瑞金医院骨伤和上海市骨伤科研所进修1年。大师的指导、严格规范的医疗制度、人才云集的氛围,余庆阳眼界大开,对中医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

      8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1988年,余庆阳晋升主治医师并任中医科副主任和骨伤科负责人;他提出的“突出中医特色,坚持闭合疗法和微创手术并举”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余氏骨伤传承又创新的理念,得到各方首肯,并成为骨伤科的共同目标。1992年他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晋升主任医师,并先后被福建中医学院聘为骨伤科临床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获得市劳模、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连续4年的市优秀科技拔尖人才等称号。1994年被任命为龙岩第一医院副院长,1996年起任市科协第一、二届副主席……

      余庆阳迎来人生的第一个事业高峰。

            四、师古纳新,学贯中西

      “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余庆阳的学术思想始终建立在传承余氏骨伤经典,大胆创新手法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观念上,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与医疗实践中,余庆阳既立余氏骨伤流派于不倒,又收获了大量的创新成果和独创疗法,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骨伤专家。他的学术成就和医术“秘籍”可以归纳为三个字:“深、精、专”

      “深”,即拥有深厚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他勤于学习,善于捕捉本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熟练地应用现代中西医理论和技能,解决本科复杂问题和疑难重病的诊治。与一般的中医骨伤医生不同的是,余庆阳兼具二代祖传和医疗高等教育的优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现代医学训练,对中医“真、善、美”的真谛和“以人为本”的系统观、辩证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精”,即:手法技巧娴熟,技术精湛。尤其对颈腰椎间盘病变、髋膝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经皮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病和骨折复位固定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深具社会和业内人士的赞扬与钦佩。

      “专”,即: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西结合骨伤诊疗,见解独特,医术专业。他具备一套完整的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骨伤诊疗常规,探索并创造出中医骨伤传统技术与现代微创手术相结合的新疗法。在福建省骨伤科界深具名望。

          五、承创余氏, 不遗余力

      作为龙岩余氏骨伤学术流派传承的杰出代表和福建省中医骨伤学术带头人,余庆阳对传承和创新余氏骨伤,有作强烈的使命感,其对医学的痴迷劲和执着态度,从没改变。他对龙岩三家医院骨伤事业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填补龙岩第一医院中医骨伤科空白。倡导并应用中医四诊加西医物理检查、结合影像做出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模式;突出外治特色,结合部分西医疗法的诊疗常规,形成余氏传统骨伤向现代骨伤发展的雏形。2001年余庆阳因在探索现代骨伤医学成绩突出,被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此外,他领导的骨伤科为全省培养进修医师44名,骨伤科硕士研究生4名(其中2名被福建中医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本科实习生32名,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骨伤特色的护理常规,1997年余庆阳编著的《中医骨伤科护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创建博爱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中心。2002年,龙岩民营博爱医院创办,余庆阳怀揣梦想,带领团队,决心打造理想中的中西医结合骨伤中心。他受聘担任副院长,设计出一个集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六年的民营医院实践,余庆阳对中西医有了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建立起“回归中医,避免中医西化”的思维方式。他总结道:“传统中医必须有疗效,否则就被西医骨科替代”。2006年余庆阳被市卫生局评为“龙岩市名中医”,龙岩余氏骨伤进一步被龙岩卫生系统认可。

      --创新骨伤中医特色工程。2008年6月余庆阳率领团队整体加入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余庆阳被龙岩市中医院聘为名誉院长、首席专家、骨伤专科学科带头人。由他主导的“创新骨伤中医特色工程”,以创建省级重点专科为目标,实行全成本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病人至上,医疗质量第一的科室文化观。在他的带领下,骨伤科制定123个病种诊疗常规,在余氏骨伤原有的基础上,总结疗效可靠验方54个,外治膏、散、酒制剂共23种、膏滋药酒11种,传统骨伤中草药配制的外敷、熏洗、蒸敷药20多个品种。

      经过多年的奋斗,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迅速发展,病区核定床位75张,形成八个医疗专业组,骨伤科年门诊量达3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600人次,外治量年3万人次。2009年被评为龙岩市名中医骨伤科;2010年被福建省卫生厅列入福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12月验收通过。还先后被市卫生局授予“龙岩市名中医骨伤科”,和被省卫生厅列入福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至今更是喜摘如开头所述的多项团队和个人的全国和省级“桂冠”。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余庆阳在品尝到付出的满足与花香的同时,也把龙岩余氏骨伤学术流派推到了新的境界:先后有“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应用国家一类新药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十二项技术获得突破,并有多项技术获得全国或省、市的奖励。余庆阳也被民间冠以“颈腰椎专家”、“膝盖专家”等称号。

        六、崇德敬医,大医其成

      条围村(祖辈诊所)、市人民医院、龙岩第一医院、博爱医院、市中医院、厦门大医馆、龙岩大医馆。从余庆阳祖籍地出发,沿着他的从医轨迹,画一条线,好似天空的某个星座。七座医院(诊所)就是星座上的七颗星,余庆阳犹如发光体,为一个个星星添光添彩。“大医精诚”,“普同一等”,古代名医孙思邈的医训,就像头顶的一座圣殿,时时刻刻在激励和鞭策着余庆阳,使他成为不负众望的一代名医。

      一份记录了余庆阳为医为人点点滴滴故事的通俗材料,恰好成为他医德医风的朴素写照:

      从1994年担任龙岩一院副院长至今,二十四年如一日,坚持提早半小时到岗雷打不动。

      凡是门诊日,总是提早开门,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决不关门。为此,拖到下午二、三点才吃中午饭是常有的事。

      从业五十多年,医治病人无数,从没发生一例医疗责任事故。

      分管龙岩一院的“120”工作,身先士卒、从严管理,使当年的龙岩 “120”事业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闽西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面鲜艳红旗。

      1996年“8·8”闽西特大洪灾,余庆阳率领“120”急救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最严重的永定下洋镇,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抢救伤员第一线,困了就临时把水淹的教室的桌椅当床,没有被子没有草席,和衣打个盹,醒了又冲上一线,直至救灾结束。

      组织开展“中医经典闽西行”活动。为期三年、七个县市七场次,轰动闽西、影响全省。当年的《中国中医药报》还作专门的报道。

      打破家族医术“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广收弟子、不遗余力、无私传技。如今余氏骨伤流派的弟子已过百人。不仅如此,他还以抢救、发掘、传承闽西优秀中医成果为己任,牵头创办《闽西歧黄传承》,有计划地宣传和发掘包括“长汀叶氏眼科”、“上杭包氏中医”、“永定郑氏妇科”、“新罗郑氏儿科”在内的享誉国内外、流芳百世的中医传统精华。

      发挥闽西中医传承分会的作用,积极创造机会为退休的名老中医和散落在民间的特技医生提供交流、互动、传习的平台。

      师古不泥、学贯中西;注重实践、观察入微、善于总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应用推广新技术;潜心研究,医术精湛、著作丰硕、弟子众多、荣誉无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近70的余庆阳,每天仍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还常年坚持长距离的游泳健身,丝毫没有“颐养天年”的意思。他常说:“ 60-75岁是中医人生的黄金年龄”。如今,国逢盛世,业兴人和,正值盛年的余庆阳,必定能够为我国的中医骨伤事业再展宏图,再立新功。

          觉解  作于二0一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修改于八月十二日(周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