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之交
在3000多年前,历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武伐商。此事件围绕着商朝末年到周朝初年的文化、军事、经济等各种制度的变化。 那么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呢?历史的长河应该向哪里流呢?请随我走入"商周之交"。
商朝从商汤开始,王位一直向后传。传了500多年,传到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帝辛"手里。这位帝辛,就是我们所说的商纣王。此时的伤已经非常强大,有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统治了很大的一片区域。纣王天资聪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冒,加上了本来就很强大的商王朝,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但是很遗憾,他本人并不是这样的。他虽然天资聪明,口才也特别好,但是他没有将这些才能用到治国上,反而用到了本能与心理方面上。他在宫殿里建造了酒池肉林,并且每天宠爱女人,不务正事。他又让一些工匠大修宫殿,修观赏台,然后自己上去参观,并且游乐。大臣们看到他这样放纵,于是就对纣王进谏,可是纣王也不听,三言两语就把臣子弄的无话可说。他特别厉害,在全国各地到处征服、行军,之后还好大喜功、骄傲。他创建了很多刑法,天天看人死,动不动就杀人。
纣王非常聪明,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他天资很高,所以他自然自己很聪明,也就很骄傲,认为别人都比不上他。比不上自己的人还需要管他吗?所以纣王被自己的优点所困,心中没有百姓,只有自己。商朝就在他的治理下日渐衰弱。
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此时,在商朝国都西边有一个部落叫"周"。这个部落的始祖是皇帝, 后代因为对农耕有技术研究,被共主分封到西边岐山脚下,世世代代从事农耕。 经过了2000多年,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大部落,也开始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此时,部落首领传到了一个叫姬昌的人的手里(因为部落始祖被共主赐姓姬)。姬昌在位时,他继承前人的事业,笃行仁义,尊敬长者,修德,使得四方之人都来投奔周。并且在姬昌在位期间,他也注重农耕,并且礼遇贤能,没有将这个地处偏僻的地方关住,反而将大门打开,使四方之人都来投奔,让周强大。的确,周在地上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被纣王封为了商朝三公之一,当然,也成为了商朝的一个危险。
那么在此时姬昌应该怎么做呢?他可以与纣王同流合污,也可以直面进谏,当然也可以只顾自己,保全我自己的性命与族人的性命,不管纣王的发展。但是姬昌选择的比较中间一点点的:保全部族,为周人找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也在逢迎着纣王,也不敢过于劝诫。
虽然机场没有过于去劝诫纣王,也没有逃过纣王的眼睛与耳朵。他被人告诫,被纣王打进了监狱。姬昌在监狱里思考人生,寻找天明与人性的立身之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研究了伏羲所传下来的八卦。后来他经过研究,做出了周易64卦。姬昌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7年之后,纣王受到了同族人的贿赂,才从监狱里出来,获得了自由。他给了纣王一些礼物,纣王也答应他废除了炮烙之刑,接受了姬昌给他的一块土地。
自此之后,他理会了天道,那生生不息的大德,将这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变成了人文。他进一步寻访那些厉害的人物来辅助他,他也继续进行韬光养晦,准备着干一番大事业。
姬昌的仁政一直在进行,人心渐渐向她身边靠拢,不再侍奉已经暴虐到无止境的商纣王。他也随机征伐了一些与纣王同流合污的诸侯国。后来,他去世了,太子姬发继位,给姬昌的益号是文王。姬发看时机已到,军队有,文化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开始性病讨伐,汇集了800诸侯,在门禁官兵。但是再到商朝都城驾驶,他却又转头回去,对他的民众说天命还未到,不可讨伐商。于是,就又散兵会朝了。
为什么武王说天命时机未到?
虽然商朝已经衰落,商纣王也不治理国家,人心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