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愚人节,今年怎么没动静?

2021-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牛氓柴纸

我们中国本就是礼仪之邦,历史悠久,节日众多。

现在我们过的节日越来越多,以前只过中国节日,后来又过洋节,再后来,中国的一些商界大佬们硬生生创造了好多节日,用来刺激大众消费。

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节日也悄悄退出历史舞台。

最典型的是11月11日的光棍节。每年的这天,那些单身的朋友或独自或聚到一起,借着节日的庇护,得到暂时的慰籍,甚至以此为荣。

自从11月11日成为购物节,人们就把光棍节忘得一干二净。那份浪漫的孤独也不复存在。

我们国人总是不缺忘却悲伤的方法。

当一个悲剧事件发生,我们痛心疾首,以为会陷入其中很久,无法自拔。

此时只要再发生一个事件,无论喜悲,只需劲爆,便能拯救我们“脱离苦海”。

我们一直以为很关心悲剧的主人公,那份悲愤连自己都信以为真,到头来发现,我们只是迷恋悲愤本身。

那是消除麻木的良药,是生活的调味料,它让人上瘾,但总有时效。

整体来说,人们都喜欢远离悲伤,新事件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远离的理由。

昨天是另一个经典节日,4月1日愚人节。许多人苦苦等待,坚持到23:59:59,也没等到那场“担心”的恶作剧。现实中没有,翻遍手机可以用来通讯的软件也没有。

大家似乎集体忘记了这个节日。

保留下来的节日呈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以此为由消费,或被节日绑架被动消费。

消费,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感情,尤其是解压的最主要方式。

光棍节明显败在这上面。它本身不太具备消费驱动力,又恰逢购物节这样的强劲对手。

细想一下,愚人节大抵也是如此。它之所以比光棍节生命力强一些,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个欢乐的节日,自带解压功能。但是这份不掺杂金钱的单纯的快乐,注定不会长久。

也因它自带欢乐功能,因此排斥与消费结党。就像能力太强的人不愿与别人合作一样。

倘若强行把它与消费结合,便会出乱子。“恶作剧+消费”,大概呈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该花的钱不花,一种是不该花的钱花了。

解读一下,前者属于抠门或无赖,后者属于强制消费、冤大头。两者都挺悲伤。

倘若你今年过了这样的4.1,明年你就别想过2.14,或者你就得上3.15。

去年愚人节,有个年轻艺人称自己感染了新冠。正当大家恐慌时,他喊出了“节日快乐”。

大家很生气,嫌他开玩笑无底线。有人说他弄巧成拙,本来想讨关心,结果讨了一顿骂。

我觉得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想讨人关心,而是让大家都知道还有他这么个艺人。

他是成功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搭新冠“顺风车”影响力甚至超过春晚。从此,这个艺人便成了流量艺人。

你说是什么让他毫无底线,让他铤而走险,是一颗开玩笑的心吗?显然不是,是利欲熏心。

我暂时找不出其他特立独行、排斥金钱的节日,但一定还有。这些节日要珍惜,因为它们正在被忘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