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个人管理成长营—《搞定I》共读活动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25人  Sonnar
片段12.jpg
结合GTD流程图来看,一旦确定了下一步行动,就会面临三个方向的选择,立即执行、委派他人、推迟执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时间成本的博弈。也就是落实到这个判断:这个行动在两分钟之内能完成吗?接下来我会从程序设计的角度,对这个判断做一个肤浅的分析。

Doit入门感悟

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在程序设计的领域里,有一条“公理”:任何单入口单出口程序都能用顺序,分支和循环(顺序和分支的结合)3种结构实现。判断就是分支的开始点。

GTD流程,可以理解为单入口单出口的程序,因为当“材料”这个变量输入以后,直到事情结束只会有一个结果。而GTD流程图仅仅只是这个程序的一部分,一个核心的流程。

所以使用 顺序、分支和循环这个三个结构,就可以很好的来分析理解GTD流程图了。(这也是在结合Doit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的)

那么这个程序的核心算法是什么呢?在组织整理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算法之一就是这个判断:这个行动在两分钟之内能完成吗?体现了行动管理中做决策的一个原则:时间成本的博弈。

image.png

当这个事务能在两分钟内(一个相对比较划算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就立刻执行。

两分钟,是一个相对比较划算的时间,也就去做这件事情,不会过多得消耗精力资源。
当然,从整个流程图来看,这个判断的输入值的源头是来自收集篮的,但是实际情况下,很多能在两分钟内完成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进入收集篮中的,立刻去做显然会更加划算儿、靠谱(黄渤脸)。

当这个事务不能在两分钟内完成,那么就进入到下一个分支。

当事务不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就需要进入的下一个分支,判断是否可以委派他人去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