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50讲

【中国史纲50讲】18|西域,帝国命运的催化剂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202人  众神_跪下

中亚的自由城邦特征

这一讲咱们先来说说西域。西域就是新疆,它和今天中亚的几个斯坦国加在一块,还构成个大中亚的概念。

由于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以前,大中亚一直都是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中亚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多自由城邦。

自由城邦的意思是,这些城邦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强大的帝国也没法直接统治它们,而只能间接统治,于是城邦生活不会受到政治的压力。

自由城邦的特征再加上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在古代,这就是能够形成高水准文明的标配。

中亚的文明是伴随着贸易从东西方传过来的,但传到中亚之后却能发展起比东西方还高的水准。在历史时机合适的时候,又会反过来再传向东西方,改变东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我所说的中亚作为催化剂的作用。

比如,中亚向东传播文化,草原帝国的精神世界有一大半是由中亚所塑造的,这显然会极为深刻地影响草原和中原互动的模式。

再比如,中亚向西传播文化,对欧洲的精神世界带来深刻刺激,甚至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

地理结构带来的政治逻辑差异

说了这些,你大致就能知道西域和中亚作为历史催化剂,有多大的重要性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它特殊的地理结构。所以,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地理结构。

你可以先看看文稿里面的大中亚地图,先看横向的,中国境内的天山,以及一条起源天山、向西流的大河锡尔河。

天山-锡尔河这一条线很重要,这条线以北是中亚的游牧区,这条线以南是中亚的定居地区。这条分界线的意义,就跟长城在东亚的意义一样。

大中亚地区地形图

天山-锡尔河以北的游牧地区,政治和社会的逻辑,和长城以北的草原上差不多,但南面的定居地区则与中原有很大差别。

中原有很多大河,有充沛的水源进行灌溉,农耕区的规模很大,连成片,财富总量就很大;中亚定居区的水源,只有雪山融水还有一些内流河,水资源很匮乏,只能形成一些高度分散的小规模绿洲,因此财富总量很小,和中原没法比。

所以,东亚的游牧者一旦入主中原,就能获得足够多的财富,把自己的军事贵族什么的都养起来。

在中亚,就算游牧者能够完全征服南方的绿洲地区,但是从南方能搞到的钱,也不足以把本国的军事贵族都养起来。大可汗要压住下面的小可汗,仍然得依靠自己的战斗力。

所以,继承顺序仍然只能保留草原社会的兄终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因为要保证战斗力,就不能让还没成年的孩子即位,只能是让成年的兄弟即位。

而我们前面讲过,兄终弟及的继承逻辑,一定会带来周期性的政治危机。因为等到第一代都死了,第二代谁来继承呢,人们没法达成共识,只能靠内斗解决问题,于是草原帝国就解体了。

所以,在中亚就没什么长寿的帝国,再强悍的帝国,最多维持个几十年也就完了。

而在东亚的大清,统治了267年,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了差不多六百年,这都是因为他们进入定居区域后,用不着可汗有战斗力,也能获得充足的财富。继承顺序就能从兄终弟及转为父终子及,国运便能够突破百年。

再来看看中亚的定居区域,这边和东亚的差异就很大了,这也是由中亚的地理特征决定的。

看看地图,你会注意到,中亚的绿洲地区,空间非常破碎,每个绿洲的规模都不大,彼此之间都被大漠戈壁所隔开,相距很遥远。这就意味着,没有哪个绿洲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征服并持续地统治其他绿洲,因为要横跨大漠来统治,太费钱了,这些绿洲谁都没那么多钱。

所以,中亚南部的绿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由外来者统治的,要么是北边的游牧帝国,要么是来自远方的其他拥有轴心文明的庞大帝国,比如东边的中国、西边的波斯之类的。

但对远方的大帝国来说,统治中亚有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了。

所以,它们对中亚绿洲都是采用间接统治的方式,也就是说,外交、国防由帝国掌控,其他的一切都由绿洲地区自理。只有这样,统治才有正收益,否则,一定是赔本买卖。

咱们看汉唐对于西域的统治,都是以西域都护府的形式,而不是像内地一样的郡守、刺史之类的形式。

西域都护,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汉唐帝国驻扎在西域的总督,他主管当地的外交和国防,别的也就不管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在古代接受过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近代接受过俄国的统治,但基本上也都是间接统治。

正是这种间接统治,让中亚的这些绿洲城邦始终保留着一种高度的自治,城邦之间没有相互的统属关系,外部世界也无法长期地对这些绿洲进行直接统治,可以说就是一群自由城邦。

自由城邦的属性,让中亚在近代以前,在贸易和文明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是贸易和文明的中心。

中亚的贸易地位

先来说说贸易,这样一种自由城邦,是最适合于贸易的需求的。在这里,商业的逻辑不会被政治的逻辑所干扰,贸易的效率能够得到保障。

古代中亚有一系列以经商而闻名的绿洲城邦,比如西域的鄯善、库车、和田、喀什噶尔等等,越过帕米尔高原,还有《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出征过的撒马尔罕、花剌子模等等,这些都是中亚历史上的贸易重镇。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商品,多数产自中原,但经营这些贸易的人,主要是中亚商人。他们在中原的主要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商站,然后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接力,贩运到欧亚大陆的西部。

这些商人的生意规模如此之大,效率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发行的支票甚至比政府的支票的信用度还要高。欧洲语言中支票这个词,就是check,最初就是在中亚出现,并作为外来语传入欧洲的。

中亚商人发达的商业活动,还对周边国家的统治秩序带来了重要影响。比如,大唐帝国当时经常要进行超远距离的战争,并且要对遥远的地方进行统治,这种超远距离所需要的后勤运输体系太复杂了,对帝国来说简直是噩梦。

刚好,中亚商人有发达的贸易网络和远距离运输能力,他们的商业运输活动从辽东一直能达到中亚,正是这些中亚人帮助大唐完成了后勤运输工作。如果离开了这些中亚商人,大唐帝国的统治成本会急剧上升,帝国疆域恐怕会大幅缩水。

当然,中亚商人在本质上是生意人,不会拒绝任何生意,大唐的对手,比如突厥帝国以及后来的回鹘帝国,在战争中也会用中亚商人的网络,商人们还会成为突厥人重要的军事参谋。

中亚的文化传播

除了贸易,从文明传播的角度讲,中亚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中亚绿洲地区地理太过破碎,单个城邦的财富总量很小,因此它无法原生性地发展起轴心文明。原生性的轴心文明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希伯来文明等,它们只能出现在财富总量很大的地方。

但是,伴随着贸易和战争等,各种轴心文明都会传播到中亚地区。中亚虽然总财富量不大,但是人均财富量很高,这让中亚人养得起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有能力进行深刻的学术思考,思考这些轴心文明所提出的问题。

各种文明在中亚自由传播、自由竞争,在这里又没有强大帝国的直接统治,文明的逻辑不会遭遇到政治的逻辑的压制。在大帝国内部,政治一定会压制文化的。所以各种文明在中亚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这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比如佛教。诞生于印度本土的佛教,是通过中亚才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对于整个东亚世界的影响与改造是全方位的。

再比如,在公元3世纪诞生于波斯的摩尼教,就是张无忌的明教。摩尼教在波斯帝国本土发展得总是不顺,有时候被帝国政府捧杀,有时又被打杀,直到它传到中亚之后,才形成了独立的教会,不再受教会总部的管辖,一下子反倒发展壮大了,到8世纪中期,独立出来的中亚摩尼教,甚至成为草原霸主回鹘帝国的国教。

在中世纪的中亚,最灿烂辉煌的文明,就是伊斯兰教。和咱们今天对伊斯兰教的一般认知不一样,在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教极为开放、包容,文化发展水准极高,有着发达的哲学思辨。

古希腊哲学很早就传到了中东和中亚地区,伊斯兰思想家把这些哲学进一步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准,其他还有天文学、数学、医学、航海学等等,伊斯兰世界的水准都是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反倒是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处在很不宽容、很蒙昧的状态。

但是有趣的是,伊斯兰教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并没有出现在阿拉伯帝国的大本营——中东,而是出现在中亚,因为这里远离帝国中心,有自己独立的伊斯兰经文学院,文化的逻辑不会受到政治逻辑的压制。

而帝国中心的伊斯兰经文学院,则要受到最高统治者哈里发的控制,文化被政治所压制。所以,中亚的伊斯兰教才能把文明的各种可能性都释放出来。

到了公元9-10世纪的时候,中亚出现了几位历史上最伟大的伊斯兰哲学家,如阿尔法拉比、阿维森纳等,他们将古希腊哲学与伊斯兰神学结合在一块,发展出宏大的思想体系。

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工作后来辗转传入西方世界,处在蒙昧状态中的中世纪西方人,才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哲学,这些知识传播过程奠定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

所以有人评价,在那个年代,中亚才是世界的知识中心。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可以说,在近代以前,大中亚地区是东西方贸易交通的核心要道,也是高度自治的自由城邦。

中亚虽然没有产生轴心文明,但是各种文明传播到了中亚,就像登上了诺亚方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释放。整个中世纪,中亚的文化水平极高,还可以在东方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处于没落的时候,中亚反过来向它们输送文明,进行文化反哺。

但是,到了地理大发现,新航道开辟出来,中亚沦落为很次要的贸易通道,人均财富量也大幅下降,没有足够多的人有闲情逸致仰望星空,中亚就从人类的知识高地跌落了下来。

而在中国这边,在唐末安史之乱之后,中原、草原和西域之间发生了非常复杂又有趣的历史联动关系,西域的历史催化剂作用表现得极为到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