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一直写到老的故事每天写500字

小群效应读书笔记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8人  大刘小飞

社群在2015自己已经开始在经营,包括帮别人管理广州分社的一系列线上运营及线下的活动组织,再到后来自己和朋友一起成立社群,当时自己从没有这么去深度思考过和划分过,只知道管理好社群的活跃度、用户对社群的喜爱程度、以及用户获取的价值(资讯、话题讨论、课程分享等),最后因为盈利的原因,还有创始团队的问题,不得不散了。

不过我们社群裂变中做得还不错,通过不同职业及兴趣拆分到好几个社群,就是方便为了产生共同话题,提高社群活跃及用户获取价值。

在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搭建社群,如何从小群中获取巨大红利的做法,以及正在做的那些案例分析(微信读书、王者荣耀、滴滴打车、朋友印象等等产品),在这些案例中,用户更愿意把信息分享到微信群、好友,而不是朋友圈或其他地方。

一个宝妈最初组建自己的社群,从兴趣爱好开始,一个群到几十个上百个群,成员上万,一个月创造的收入也不菲,她在这个圈子中已经变成一个小V,因为用户有什么问题就会向她咨询,在书中用到一个词叫做“长板效应”。

同时在促进用户之间交易的时候,三近一反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典型的社交产品(书中的案例),把距离相近的人群匹配,在得来的数据要得到明显的上升。

在回答问题中,用户往往更关心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对于公共问题、客观问题受欢迎的程度要低,私人问题和主观问题回答的动力更足。

在面对商品与资讯的时候,肯定是资讯分享的比例高,但是如果从价值收益上,直接分享商品信息会带来更高的订单,因为现在呈现一个趋势,就是大家更愿意相信好友推荐或用过的产品,尤其商品价格越贵、就会越咨询好友的意见。

腾讯前战略总监钟甄提出一个词:单个用户价值,就是社交网络市值(marketcap)➗月活跃用户数(monthly active users,MAU)得出。意思就是,用户数据越多不一定市值越高,还要看单个用户贡献的价值,也可以称之为单个用户给平台创造了多少的收入。

社群效应背后六大驱动力:

1、荣誉驱动

2、利益驱动

3、关系驱动

4、事件驱动

5、地域驱动

6、兴趣驱动

社群五种分法:

1、根据组建目的,社群分为事件驱动型社群和关系驱动型社群。

2、熟人型和陌生人型,熟人型的社群成员多由好友构成,成员之间相互认识,互动紧密,微信群是典型的熟人型社群;陌生人型的社群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只是因为某种兴趣、爱好或需求而聚集在一起,传统BBS多属于陌生人型社群。

3、根据用户核心动作的不同分为浏览型和互动型。浏览型社群依赖于大量优质内容,只有极少部分核心用户贡献内容,绝大部属于消费内容;互动性社群通常为社交型,高度依赖于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等,对内容依赖较少。

4、关系平等型和关系不平等型。关系平等型指用户之间相互提供帮助,关系不平等多指单方面获益,例如:名人、明星和他的粉丝之间,他们从粉丝身上进行变现,粉丝则从他们身上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关系不平等,粉丝多处在仰视的位置上。

5、社群根据模拟的场景分为7种,分别是:街边集市、社团圈子、俱乐部、社区公园、商场、大型游乐场、大型商业中心。

社群成员角色的三种划分方法:

1、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

2、根据用户对社群的贡献和影响力程度,将其分为原创用户、互动用户和浏览用户。

3、plant(植物型)低频浏览,animal(动物型)高频浏览,human(人类型)产出动作和内容,god(大神型)产出影响力。

观察社群成长的常用四种工具:

1、小群效应

衡量社群质量的三个标准分别为:成员之间相互结识人数、互动频次及相互之间信任程度(通常可用是否有“三近”来替代,还可用是否曾经有过互相帮助的时间来取代)

2、三近一反

形成社群的人群有相同需求基础,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提供服务、贡献活跃和付费的动力。

3、社交网络基础模型

社群应简单而明确地呈现出“工具性”用法,并协助实现病毒式扩散和用户长期黏着、留存。

4、用户的成本收益/投入产出比

用户在社群中停留的时间和于他人的互动就是他所投入的成本,社群为此提供的收益能否远超用户预期?这些收益包括:现金及实际收益、解决特定问题、获得有价值的资讯、收获肯定或塑造形象,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