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层次》1452天2023-08-16

2023-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晖说

        这一篇是阅读过程中的摘录,记不清是那个老师的讲授了,大概是沈家宏老师,也不确定。以下——

        共情无止境。它是心智发展的标志,而发展有路径但无顶峰。

        一般而言,心智的发展须经四个阶段:

        生命初期,孩子“把别人当成自己”。这个阶段的孩子,“别人”就是母亲——把母亲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母亲,尽管脐带剪断后在肉体上已与母亲分离,但心理上却并未区分。大约持续到8个月时,孩子才能开始意识到在躯体上与母亲不是同一个人,才有了对独立存在认识,这就是“生理自我”的萌芽,直到3岁左右基本成形。“生理自我”是“自我”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要经过从3岁到13、14岁的“社会自我”,再经过大约10年左右也就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后,最终形成“心理自我”。

      “自我”,就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共情建立在“自我”基础上。一个自我不健全的人,其共情能力定有缺陷。自我不健全,就是自我的边界不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痛苦时就觉得别人也该痛苦,自己快乐时别人必须快乐。生活中表现出来是: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从而时刻寻求别人的理解。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按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因此,共情相当于“把自己当成别人”。

        临床操作层面,共情的具体含义有三:一是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其情感和思维;二是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其心理问题的实质;三是运用咨询技巧传递共情,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对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如果有足够长的咨询经历,会不难发现这只是低层次的共情,因为这种共情隐含着强烈影响求助者动机,是一种缺乏人文、冷冰冰、纯技术层面的共情。再高个层次是“把别人当成别人”:把求助者当成活生生的人看待,相信其有内在的潜力面对挑战和成长,因而尊重求助者的决定和意向,对其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但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还在有意识地共情。此时的同情只是一种态度,却没有形成习惯,因此,还在为咨询目的而共情,流畅却不自然。高手让共情成为习惯,在咨询中始终弥漫、自然流淌。此时的咨询师已意识不到共情的存在更不会仰仗共情。这很像一个独步江湖的剑客,尽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已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了。“集体无意识的共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我能想到的是:每个人都不求别人的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别人,彼时彼刻“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大道之行也”,即所谓孔子所言的“大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