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生大病只有一个傲字,谢灵运王僧达均死于“狂傲”
《资治通鉴》那些奇人异事32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阳明
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魁首。王僧达、谢灵运是晋时“王谢”士族后人,自幼聪颖,都是南朝刘宋官员,自觉怀才不遇,心怀怨尤,最终却都未能善终,均被皇帝砍了头。究其死因——不过“狂傲”两字而已。
谢灵运,祖父谢玄,谢灵运南朝刘宋官员,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刘义隆登基为帝,于元嘉三年诛杀权臣徐羡之、傅亮以及谢晦等人。随后调任谢灵运为秘书监,每次只是宋文帝喝酒时,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相当于搞笑的,三陪待遇罢了。
谢灵运觉得自己名声在同辈人中属于佼佼者,应该参与朝政。像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和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任,谢灵运因此心怀不满。
于是,谢灵运消极怠工了,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作为山水田园诗人鼻祖爱好旅游,一旦出游,有时一天二百里,往往一去十天半个月,既不说去哪,也不请假。
碍于谢灵运的面子,宋文帝没有下旨免职,暗示让他主动辞官。谢灵运就上奏称自己有病,让皇帝准假回老家养老了。
谢灵运回到家乡“游饮自若”,又被御史举报弹劾,被免除官职。
谢灵运喜好游山玩水,特别喜欢探寻险峻幽深的地方。谢灵运旅游带着驴友比较多,有时候跟随者几百人。有次爬山竟然伐木开道,据说百姓被吓坏了,以为是山贼前来偷袭。
会稽太守孟觊跟谢灵运有矛盾,应该也是谢灵运狂傲瞧不起地方官。孟觊上奏说谢灵运意欲谋反,就调用本郡军队防守自卫。谢灵运被召进京城,自己到皇帝跟前解释。
刘义隆知道事情原委,安排谢灵运做临川内史,以为这样子他能老实一些。谢灵运赴任后依然如故,爱好旅游而荒废政务,再次被御史弹劾。
执法人员郑望生去逮捕谢灵运,谢灵运反而抓起来郑望生,起兵叛逃。他还写下了反诗说:“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最后,谢灵运仍被追捕了,被送到廷尉那里定罪。廷尉上奏说谢灵运率众造反,应处以死刑。刘义隆爱才只想免他的官算了,袁城王刘义康坚持律法不饶恕。最后,双方各让一步,“乃降死一等,徙广州”
去了广州之后,谢灵运又被人(总有人盯着?)诬告买兵器准备造反。在家有人脉,有钱,有粮,不造反,跑到广州,天高皇帝远造谁的反呢?刘义隆让人砍了谢灵运的头。
“灵运恃才放逸,多所陵忽,故及于祸”——司马光
王僧达,南朝刘宋大臣,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太保王弘之子。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弑宋文帝,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并传檄州郡,要求各州郡出兵响应。
当时“宣城太守王僧达得武陵王檄,未知所从”,王僧达不知该投靠哪边,谋士建议上策“承义师之檄”。王僧达最终选择刘骏,加入讨伐的军队,立下了战功。
宋孝武帝刘骏即位,以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但王僧达自以才能和地位乃是当时无人能及,故此企图一两年间就身居宰相。
不久迁任护军将军后,就悒悒不得志,屡次上书请求外放,这让宋孝武帝刘骏很不高兴。于是,刘骏稍微给他降职以示惩戒。至此,王僧达心生怨艾,宋孝武帝干脆来了一个,五年七次降职,最后被弹削。
王僧达为人高傲,自负才能却未能当上宰相失意沮丧,上表言辞不逊,又喜欢非议朝政。刘骏对王僧达表现也是愤恨不满。
刘骏的母亲路太后出身微贱,她的侄子曾经拜访王僧达。在她侄子离开之后,王僧达让下人把小路坐过的垫子扔了,那是非常嫌弃的意思了。
路太后因此非常生气。路太后让儿子宋孝武帝必须杀了王僧达,给路家出口气。大明二年,刘骏借高阇造反,诬陷王僧达通谋,收押监狱,赐死。
“僧达俊爽,当不减人,然恐终危吾家”。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王弘早就预见到儿子的未来。王僧达虽极有才分,但为人狂傲,所以难保善终。
“以谢灵运、王僧达之才华轻躁,使生自寒门,尤将覆折;重以怙其庇荫,召祸宜哉”——裴子野
王僧达和谢灵运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出身显贵,均是名公子孙,“王谢”士族后代;第二自幼聪明伶俐,自负才华,感觉优于他人;第三目无尊上,对皇帝缺乏敬畏,不知道害怕;第四蔑视官员,人缘搞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第五最关键的就是狂傲,狂傲之人必然骄横自大,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最终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王阳明明确指出来,狂傲于人于己皆有害无益,“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
所以说南朝刘宋皇帝处理狂傲之人,无论是谢灵运“广州弃市”,还是王僧达“牢狱赐死”,都是必然结局。
狂傲的反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狂傲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克制约束。这样的人才值得称道和重用,日后也必可成大器。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