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好玩的历史

忽必烈东征伐日:从大漠到海洋的军事投射

2020-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再喝一口

忽必烈东征伐日:从大漠到海洋的军事投射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fw-notes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的附录中,对忽必烈伐日有过简短的评价:“蒙古兵天下无敌,但不懂海战。征日本的大军在阴历八月一日出发,那正是飓风季节,只要迟得两个月出发,日本人一定也给蒙古人征服了。蒙古兵从成吉思汗兴起到忽必烈去世,一百年中只打了一个大败仗,不是败给了敌人,而是败给了飓风。”

日本人对这一段历史刻骨铭心,神风天佑,二战后期更是组建了“神风敢死队”,意图重现历史,挽回败局。

中国人对这一段历史,感受复杂得多。鲁迅就刻画过当年留日学生的心态,因仇日而神往大元,“那时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

忽必烈到底算不算“我们”,且不去说它。今天想说一说,忽必烈的失败到底能不能怪到飓风的头上?东征的历史回响在哪?

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这个时候和南宋还在交战,但征伐日本开始提上日程。大汗的东征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东征

从1266年开始,忽必烈耐着性子派了6批使节招谕日本,要求他们臣服,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连个正式的回复都没有。最后一次使节回国后,带回来一份宏观的战略情报,大意是日本民风强悍,狠勇嗜杀,不懂礼法人伦,而且这个地方多山多水,不便耕种,就是打下来了,人也不能用,地也不能用。海上风浪又大,还是不要打了。

这是一份不合格的情报。打日本已经是忽必烈的国策,使节应该带回来的是当时日本的国力军力布防情况以及山川地形,尤其是登陆地点的选择。

1274年农历十月初三,在高丽南部的合浦港(今朝鲜半岛南部),东征大军出海。总兵力32300人,大小舰船900艘。这支军队七拼八凑,有蒙汉联军,也有高丽军,被委以征日大计的将帅在当时也只能算三流角色。但900艘战舰在海上绵延百里,情势壮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征舰队。

日本对大元来犯,做了一些部署,但并未侦知这次来袭,可惜的是东征大军没有利用好这次奇袭,从先头部队十月五日就抵达中途站对马岛,到十九日杀入主登陆点博多湾,中间隔了半个月时间,东征军的主力由于大部分是第一次出海,加上高丽人建造的船技术落后,省工省料,乘坐体验极差,士兵们风浪颠簸,饮食不能进,呕吐不止,只好修整多日。这给了日本九州地方武士集结的机会。

十九日双方在博多湾一带展开血战,战斗惨烈,苦苦鏖战一整天,日本武士的个体战斗力十分强悍,东征军的优势在于集团作战,擅长弓箭,双方都给对方吃了不少苦头。东征军的一个副统帅中了箭。天黑以后,各自收兵,东征军退回船上修整。夜里,高级将领开会商议,分成了战和撤两派,夜半时分,风暴来临,又有一个高丽将领落水,有的船触礁沉没。东征军已无斗志,掉头撤退。第二天,日本人惊喜地发现,已不见“异国贼”一人一船。

第一次伐日的失败,首先是对对手的不了解,根本没有预料到日本武士的战斗力强大,士兵没有进行充分的海上训练,战舰的建造也很仓促简陋,将帅平庸,内部不和。

第二次东征

1275年和1279年,忽必烈又两次遣使日本劝降,日本人的回应是两次斩杀使节。

1281年5月3日,第二次东征大军又启程了。这次规模更大,东征军分为两路,一路为“东路军”,一路为“江南军”,分别从高丽和中国江南出发。这时候,大元已经灭了南宋,天下一统。与南宋决战的崖山海战取得胜利,估计也给忽必烈增强了海上作战的信心。但第二次东征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由于收纳了大量的南宋降军,这些士兵都属于不安定因素,那就让他们去打日本,打输了是炮灰,打赢了就是殖民者。

东路军42000人,从高丽合浦港先行出发,6月份在志贺岛与日人交战,日本人战术得当,始终成功扼守防线,避免在开阔地带交战,连日下来,海边热气逼人,湿气蒸烤,加上淡水缺乏,战死者来不及掩埋,爆发了瘟疫,东路军退守到另一岛屿,在焦虑中等待主力部队江南军的到来。

江南军的主帅是南宋降将范文虎,忽必烈选中他,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华,而是看中了他和其他降将比,更加胸无大志,无反心,打下来日本,他也不会搞海外流亡政府“反元复宋”那一套。

江南军在海上就遇到了飓风,走错了路,东路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等待他们,将领们已经开始争吵是撤是等,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刻,终于看到了江南军的先锋船队。那个激动哦,连伤兵都挣扎着起来看着远处的旌旗风帆,欢呼声震天动地。在接下来的两天战斗中,东征军占据了上风。会师以后的东征军,7月底移师鹰岛,准备对九州发起总攻,他们满怀期望,一战而胜。

8月1日午夜,一场突如其来的超级台风改变了这一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台风过后海域成了地狱,水中浮尸拥塞,几乎可以在上面行走。这就是后来大和民族称为的“神风”。

从技术层面来说,东征军的失误有两个,一是农历7月至9月,正是台风多发季节;二是江南军的3500艘战船,多是南宋水军旧战船和内河船,根本无法抵御台风。

有学者分析过,蒙古大军横扫欧亚所向披靡,背后的机制和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充分的战略情报和战术侦察;二是广阔绵长的战线便于迂回突破;三是温和的气候和平坦的陆地,便于骑兵突击;四是吸收转化被征服地区的军事技术和人力物力。征伐日本的两次战争,这四个条件一个都没发挥作用。

回响

忽必烈确实是一代雄主,虽然来自大漠,但目光能投向海洋。他东征日本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意识形态,那就是扩张,但他的东征暗暗迎合了我们的一个隐蔽的民族心结------即使是最盛的汉唐,我们也在疲于应付北方的强敌,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我们向北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想要到东边、南边建设一支海军力量。

南宋发达的海上贸易和航行技术可能给忽必烈一些灵感,他作为一个大漠英豪,第一次将军事力量投射到所谓的“太平洋第一岛链”。第二个做这个动作的是明成祖朱棣,发动的七下西洋。

茫茫大洋只接纳了两次古老东方人的尝试,一次失败,一次湮没,再无下文。历史的契机转瞬即逝,我们为什么那么怕水惧水,值得研究。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记录员范炜”(fw-notes)

思想来自八方,文字皆为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