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手头上有了N条内容,如何“流通”这些内容?
当你手头上已经有了N条内容,为了使内容面向用户价值最大化,要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如何设计流通机制?
这两个问题,不只是关乎运营,还关乎产品。不只是关乎执行,还关乎于内容相关的整个产品机制的构建。
Kong过去也这么认为,我们在做的并不是一篇篇的内容,而是一款产品,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做好内容的聚合。
一个运营者,如果想要跳出不断的“写稿——编辑——发稿——写稿”的循环,成为一个段位更高的内容运营,有能力去做更进阶的事情,必需理解以上的两个问题。
前半部分:内容的组织。详见此文:《当你手头上有了N条内容,如何“组织”这些内容?》
本文主要讲后半部分:内容的流通。
当你手头上已经有了N条内容,为了让内容被消费的效率提升,如何设计流通机制?
如果缺少了内容的流通,很容易导致旧的内容即便再好,也会被埋没,难以被用户找到、看到,用户与内容的匹配效率很低。
所以,我们要设法通过一些机制或者手段来促进内容的流通,提升内容与用户的匹配效率。
内容的流通一般有2个维度:.对内的流通与对外的流通。
1.对内的流通。
常见做法:
1.1内容运营人员的人为干预和组织。
基础逻辑是,把内容展示页和维护与更新交给运营人员负责。这种方式很适合早期用户基数不大的产品,或者是专业程度很高的产品,或是个性化需求程度高的小众内容产品。
1.2算法的智能推荐。
如头条,依靠算法在一个信息流中推荐适合读者的内容。这种方式适合用户体量大、个性化需求丰富的内容型产品。
1.3依靠用户关系和用户行为。
如知乎、微博,基于我所关注的人的关系链,通过转评赞等行为,把推送到我的信息流中。这种产品适合用户对于内容的消费习惯高度依赖“人”的背书和推荐的内容类产品。
2.对外的流通。
常见做法:
2.1通过产品机制、运营手段等鼓励用户自发把一些优质内容分享到外部渠道。
这个方法的核心在于内容质量,其次是产品的体验、激励机制的助推等。
2.2运营人员主管挑选一部分优质内容,将其分享到第三方平台,并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这里一般需要两个部分:
第一,生产出该被该平台和用户认可的优质的、能火的内容。这需要因应不同的平台属性来产出内容,毕竟每个平台的规则、用户群不一样,如公众号能火的,在头条上不一定能火。
这需要运营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浸于该平台,培养出专属的“网感”,以及采样、归纳出的数据,从而掌握对于优质内容的定性或定量的标准、特征,才可能生产出匹配平台与用户的“能火”的内容。
第二,沿着该平台,从内容的生产到被消费的全过程上看,每一个节点,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去加速内容的流动以及被消费。
这同样需要运营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浸与该平台,参与每一个内容流通环节、被消费环节,才能感知到每一个环节中,有哪些细枝末节中,蕴藏着提升内容流通效率的“小动作”,如添加某个标签、挑关注量大的老问题进行回复、利用个人主页的动态寻找类似目标人群、首屏内容要设法2秒内吸引眼球、结尾设置内容关联推荐链接等等。
以上两步,都需要在不断实操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优化调整-取得反馈-再优化的循环中不断提升内容流通的效率。
小结:在内容的组织与流通上,往往需要运营与产品共同协作完成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去设计自己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内容流通机制。
产品需要把机制类的东西产品化(如优质内容的自动排序等),运营则需要评估哪些环节是需要靠运营驱动的(如内容质量人工审核等),如此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的合作无间,形成一个内容运营的循环。
——核心观点来自《运营之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