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居易医国学文化

【中医文化】端午节是古代卫生防疫节 艾蒿、菖蒲芳香辟毒

2018-02-19  本文已影响9人  e4423b944e02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禳毒避疫

  闻一多先生仅依据赛龙舟和吃粽子两项活动考证端午节起于古吴越对龙图腾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记载端午日的活动是采药、蓄兰、沐浴,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五日又是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将不利其父母”的迷信传说(孟尝君也早于屈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恶日。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节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举行一系列驱邪避灾的医药保健活动。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民间又称“毒月”。此时已入暑季,天气渐热,毒虫杂菌繁殖迅速,瘴疠滋生,人极易患病。为了应付恶月,不为病邪所染,民间便在端午这一天,采集一些草药,或是悬挂,或是佩戴,或是净身,或是服食,以求健身防病。其中,芳香一族可谓独具特色。

  兰汤沐浴,是极古的习俗,后来便和端午节结合起来。屈原“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唐代以端午节为中心,把五月称为“浴兰之月”,可见当时煎兰汤沐浴的习俗很盛行。兰花号称天下第一香,孔夫子曾有“兰当为王者香草”之感叹。古代认为,芳香能够辟秽祛邪,浴兰可以除病驱瘟,从现代的眼光看,兰花等香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杀菌、抑菌作用,以多种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煎汤洗洁身体,的确有保健功效。

  端午节这天,古时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将艾或菖蒲浸制成药酒饮服,或用艾蒿做成馍馍食用。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现代研究,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有驱虫杀菌的功效,是生产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艾的药用很广,内服可治腹痛、下血,外敷能疗疮毒、皮炎。菖蒲亦含有挥发油,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古医籍载能“杀诸虫,治恶疮疥瘙”,现代研究亦有抑菌作用。艾和菖蒲均有芳香气味,可见民间以此来驱邪辟毒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医学道理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