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350篇 ▏20171216今年第69部电影:断线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16人  631d25064758

男孩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如果给你一百万,你愿意和一个很脏、很臭、体毛很多的流浪汉上床吗?

女记者说:天啊,no。

男孩说:两百万呢。

女记者说:no。

男孩说:骗人。五百万怎么样?

女记者说:五百万?愿意。

男孩说:你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格。

这是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段对话。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黑皮书》,德军抓了反抗军的几个人,其中有一个就是扛不住折磨了,把头摁在水池子里,德军从他身后踢他的私处,然后招出了自己父亲的地址(他的父亲是个反抗军头目)。

你看吧,生命也有价,在这里就是他父亲的生命。

总是说坚定、忠诚,可是当冒着滋啦啦火星子的红烙铁在面前晃得时候,真就能守住?反正我不行。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好像一个人一个事件振臂一呼就能兴风作浪。这就是互联网的弊端,能瞬间直达每个人,群众越来越好发动。

这部电影共有三条主线,其中之一是关于中学生的。

学生贾森,单亲家庭,喜欢和朋友弗莱鬼混,还时不时地恶搞一把。就是这俩屁孩,在健身房把水柜中的饮料拿到卫生间灌上尿,然后再放回去。他俩呢,躲在一边看那些健身完的肌肉男喝尿。贾森的父亲是侦探,原来当过警察。

学生博伊德,非常热爱音乐,独来独往,不善言语,甚至有些自闭。博伊德的父亲是律师。

当贾森和弗莱在健身房恶搞的时候,恰好被路过的博伊德看到了,这两孩子就对博伊德怀恨在心,就想着怎么恶搞他。

贾森通过社交工具(类似人人网)发现博伊德是他们同校同级的,贾森就弄了个假账号,扮成一个美女,开始在网上给博伊德发信息,贾森扮演的虚拟账号,说喜欢博伊德的音乐,俩人也在抱怨各自的家庭、父亲。

博伊德本来就是孤僻的孩子,看到有人跟自己聊天,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

有一天,博伊德在校餐厅正吃饭,贾森俩人就又想恶搞,就发了一张半裸美女的照片,也让博伊德回复一张。

博伊德也拍了一张全裸的,还在大腿上用红笔写上“孤独的爱”回复了过去。

你猜怎么着?

全校都看到了这张照片,贾森故意发出去的。这下子,博伊德在学校就被所有人知道了,很多同学见了面就叫他“孤独的爱”。

然后呢?

博伊德上吊自杀了,但是没死,应该是成了植物人。

对于这条线,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贾森和博伊德作为两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缺乏父母的关爱。贾森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做过警察现在做侦探,重心都在工作上,对他只是在管教,用高大伟岸的体型去压制他的任何一点反抗(父亲身材魁梧,爱打冰球)。于是,贾森只能去寻找其他发泄出口,比如恶搞捣乱以此为乐。

博伊德呢?他在与虚拟账户聊天时,甚至说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他最喜爱音乐,又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博伊德自杀未遂住院之后,他的父亲在翻博伊德的脸书,然后问妻子:“Did you know that his

favorite book was White Noise?”妻子一脸漠然。

父母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和理解,以为买几件名牌衣服、买ipad等有形的东西就能构建他们的世界,但是内心的扭曲却得不到足够的注意。

从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怀方面来看,贾森和博伊德都是受害者。

家庭的缺失只是其一,旁观者的加入是其二。

那些围观的、指指点点的人,把博伊德推上了死路。

鲁迅在阮玲玉死后,不是写了《论人言可畏》嘛。

围观、乱加评论、嘲笑谩骂,都对那些热点人物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刘鑫自杀了,那么我们都是凶手。

5

月份看过一部瑞典电影《狩猎》,男人A和男人B是很好的朋友,还是结拜兄弟,男人B的小女儿克拉在幼儿园上学,由于男人B性格暴躁,所以克拉其实很喜欢男人A。

男人A就在克拉所在的幼儿园做些杂活,偶尔还顺路带克拉到幼儿园。突然,克拉告诉园长,说她很讨厌男人A,因为他有硬的小弟弟(这是克拉撒谎,她是在哥哥的pad里看到的)。

这一下子男人A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学校辞退、警局拘留、房子窗户被砸烂、养了多年的狗被谋杀、去超市买东西被暴打、朋友疏远……

本来是无中生有,却像真的一样。

仔细琢磨琢磨,我们何其不是扮演那些砸窗户、打人的角色?

如果我们做不到完全了解一件事,做不到具有处理这种事的专业素质,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适时的沉默,总之,不要吵不要闹不要骂!

(完)

版权声明

欢迎转载,无需注明出处。

你需要知道:


这些知识丝毫无用,

我们不过是一群无知的傻子,谁也不例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