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团体心理课初体验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candycan

我始终相信,一些人进入我们的生命一定是想带给我们些什么。认识W是在一年半前的一次线下理财课,当时我们分在一组,只知道她是一个心理学老师,创办了自己的书院。学习期间我们除了课程的讨论并未有过多的交流,课程结束大家互留了微信。也就是在她的朋友圈,我第一次听说了团体心理课,但了解并不深入。决定参加她的长达一年的团体心理课程,则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重新认识自己”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次上网络团体课还是有一些好奇和期待,没有课程微信群,不知道陪伴我一年的小伙伴到底是何取人也。就这样等到了开始的那一刻,进入网络会议室,见到了另外7个陌生的小伙伴。W大概介绍了一下规则,就把话语权交还给了我们。或许大家都还未熟悉,或许大家都还没有适应网络团体课的形式,也或许大家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发言的那个人。W讲完后,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大概沉默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已经觉得无法忍受了,浑身不自在,不知道该如何安放自己。虽然隔着屏幕,伙伴并不在身旁,但那份不自在感并未减少。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己那么害怕冷场。

在忍了几次后,我终于第一个开口,打破了沉默。我很坦然地告诉大家我的那份不自在感,告诉大家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那么害怕冷场,然后我提议大家从自我介绍开始消除陌生感,并且第一个做了自我介绍。

随后有几个伙伴跟着做了自我介绍,气氛慢慢活跃起来,大概是感到了一丝安全感,有一位伙伴开始倾诉起来。大家都很专注地听她倾诉,试着去体会她的感受。可能为了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在想如何更好地表达,这个伙伴突然停顿了下来,一瞬间,四周又归于沉默。沉默了多久我没注意,但是奇怪的是,这次的冷场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适感。

90分钟的团体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却一直在找寻我对于“冷场”不同感受的原因。刚开始的冷场,我感到异常尴尬,是因为我觉得得有一个人出来主持局面,但是没有人响应,我想跳出来做那个打破僵局的人,但是毕竟大家都还不熟悉,我又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回到沉默的环境中仍然无比尴尬,几次三番后最终还是跳出来做了打破僵局的那个人。

课后我查了些资料,发现“讨好型人格”这一说法有那么几分道理。在那个大家头一次照面的陌生环境中,我把大家想像成跟我一样尴尬,一样惧怕冷场,所以我忍不住要跳出来救场。我并未考虑到或许有人需要这样的冷场,借由这样的冷场先默默地观察一下大家。曾有朋友说我过于热情,那份热情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相反有时可能会给别人带去压力。借由这次的团体课,我也发现我是一个觉察力不够敏感的人,很多时候不是我不想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而是会下意识地忽略。

第二次的冷场,我未感到不适,那是因为我专注地在倾听同伴的倾诉,那一刻的冷场给了我机会体悟她可能有的感受。当我开始跳出自己,观察周围,体悟别人的时候我便不再惧怕冷场的尴尬。

第一次的网络人际团体课就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构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交往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褪去平日里的面具,借由跟伙伴们的交往自己体会或者由同伴告知,发现生活中那些我们自己无法觉察却又阻碍我们发展的点。

我们每天跟不同的人相处,尝试着去了解一些人,尝试着去改变一些人,但我们自己可能才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很期待这个长达一年的团体心理课程能帮 我重新全面地认识我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