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

佛界之普度众生

2019-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冶读史

人、神、佛三界,独佛界之境界最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一个人如果成了佛,那么,它的心就“平静”了。心如止水,不再“跌宕起伏”,“汹涌澎湃”。在这里,我之所以用“它”这个字来指代佛,是因为佛已不再属于人类,或它已超越了人类。在汉语言中,“它”就是非人类的代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你听过佛发怒吗?

佛是不怒的,戒怒。

佛界的“带头大哥”如来说话就像死人的心电图一样,没有一点波澜。即使在普度悟空没有成功时,也只是一如既往地平声静气轻说了句:“你这泼猴!”绝不会像人那样,横眉瞪目,面露凶光,咬牙切齿,怒道:“你这泼猴!”就算神界的大哥大玉皇大帝也没有这般气量,对悟空的蛮狠很是气恼,怒气尽显。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佛界二把手观音菩萨在规劝悟空没成功的时候,语气中略带怒气,道:“你这泼猴!”,但还是没有显露出来。从这三人对同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三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大哥毕竟是大哥。难怪佛常劝导人,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都不跳了,自然就成佛了。更何况“西方极乐世界”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圣境。

不过在这里,我就真的搞不懂了。“极乐”到底是怎么个乐法。根据矛盾论,矛盾的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有极乐,必有极苦。就像男人和女人,没有男人,那来女人;没有女人,又那来男人。西方既然是极乐的地方,那么必然也是极苦的地方。没有极苦,那来极乐。

当然,佛是没有错的。只有极乐,没有极苦。那只能是矛盾论有问题了。矛盾论果然是矛盾论,自相矛盾,是说三道四,谈不三不四,结果却丢三落四。不对啊,“没有男人,那来女人;没有女人,又那来男人。”这貌似是人类的东西。佛既然已不再是人了,当然也就不具备这些了。

佛既然没有极苦,那极乐又是什么?

普度众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太伟大了。

众生既然是要普度的,那普度众生之人必然不是众生,众生怎么普度众生呢?

为什么要普度众生呢?

这是因为众生是需要普度的。众生有贪念,有怒,有恨,嗔…会犯戒条。故而需要普度。众生需要普度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不过,这还有个问题,就是要把众生普度成什么样,肯定是把众生普度成没有贪念,没有恨,没有嗔…不会犯戒条。普度众生之人是不需要普度的,那需要普度之人自然是要普度成不要普度之人,也就是普度成普度众生之人那样。

当然,要完成这即高尚又崇高的理想,是要有决心和付出代价的。佛界自然不乏其人。安徽九华山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便立有宏源:“地狱不尽誓不成佛,众生皆度方正菩提。”可谓意志坚定。相对大愿地藏王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牺牲未免就大了点。为了来到中国普度众生,观世音菩萨牺竟毅然“失身”了。在天竺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还是男的,到了中国就变成女的了。不过为了实现佛众生皆度的理念,牺牲自然是值得的。

可是,理念一旦实现,那就不得了了。众生皆度,没有贪念,没有怒,没有恨,没有嗔….众生平等,一视同仁,全是大爱。那不就达到墨家墨子他老人家所崇尚的“兼爱”的境界了吗?哈哈,墨佛归一,殊途同归。兼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敬爱别人的父母就像敬爱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别无二“店”。至于这个我不敢保证,但妻吾妻及人之妻倒是很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如此以来,对众生的爱皆是一样的,这时就达到了所谓的“博爱”。此时,我就有点想不通,这“博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爱?“博爱”貌似是“不爱”了,没有爱了。比如,你现在身边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给一毛钱和每个人都给一万块钱,对他们的爱有区别吗?没有。那不给呢,是不是也一样。

此时,已没有爱的概念了。爱就是体现在对不同之人有不同之爱之中,因不同的爱才体现出爱的真正含义。如果爱同一化了,则这就不能称之为爱,只能称为机械运动而已。而此时之人只能算作高档的人工智能罢了。所以佛是比较完善的人工智能而已。我很难想象,众生皆成佛了,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他们每天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又有什么趣味可言……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爱,具有感情,而这种爱和感情却是自私的,是有亲疏之别的,这是人的天性。这感情中就包括怒,恨,嗔等。人类就是因为具有这“自私”的爱,怒,恨,嗔等而感情丰富,生活精彩。

不过佛也许并不是叫你彻底无怒,无恨,无嗔等。

人是需要有怒,恨,嗔等情感的。但不能对怒,恨,嗔等情感过于执着,不能总是活在怒,恨,嗔等情感的世界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