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江湖人称二爷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推荐一下这两天我废了“耕”废了“织”的在读的一本薛仁明老师的新书《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还好只是“废耕忘织”没有“废寝忘食”,也算是记得薛老师的教诲:涵养生命吃饭睡觉才是大事,哈哈)

其实这个书名挺不“薛仁明”的,薛老师常说“含蓄”甚至是“含混”,反而才是生命力的所在。这本书因是王肖对薛老师的访谈集,用的是一次访谈后王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书名虽然很不“薛老师”,但这样的直白却有一个好处,方便接引更多的大众。毕竟我们这一代人,经历改革开放之初的物质匮乏到今天的物质极大丰富,终于在物质的追逐之外,都开始隐隐感到生命的困惑,开始希望找到一些答案或者法门……

所以我一口气定了20本,预备送人。

我相信收到书的人,不管是否知道薛仁明,只看这个标题,就会愿意翻开读一两句。所以要“感谢王肖”,善巧方便的接引,是无量功德,嘻嘻。

分享一下目录的第一篇。我相信有孩子的家长,可能打开某一篇自己特别关心的,读着读着就会渐渐开了心,也开了气象。

第一篇 教育就是打开生命的气象

1.什么样的实验教育有未来?

2.体罚孩子究竟该不该?

3.怎样选择传统文化教材?

4.什么时候该学英语?

5.传统文化的困境在哪里?

6.教育孩子真的应该快乐至上吗?

7.孩子应该送到什么样的地方接受教育?

8.家风到底是什么?

9.教育孩子非要和别人步调一致吗?

10.读经有什么作用?

11.如何正确的读经典?

12.乡村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

13.学传统文化就不会玩儿了吗?

14.被忽略的戏曲有何重要之处?

每一篇都是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哪个问题正是你心里想要问的?

我先看看我关心的——什么样的实验教育有未来?

我相信对于体制内教育颇有微词的家长挺多,也有不少家长如我这般正在践行行体制外的各种小众的实验性教育,但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疑惑彷徨,毕竟真正的安心踏实必须来自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但东西方各种大众小众流派的教育理论如此浩繁,我等家长们哪有精力来细细探求?而且就算有精力也未必看得懂啊!

正如薛老师所说,专家们总是喜欢用一大堆名词概念定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倘若我们回到生命的本源,很多事情它原本极其简单。这正是所谓“大道至简。”

摘录一些分享给大家:

王肖:追溯起来,“学校”“教育”这些词从日本传到中国也不过百年,我自己也当过中学语文老师,我的体会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包括多数校长和老师在内的很多人对学校的定位、功能,以及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等等,其实并没有达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基本共识。

薛仁明:简单的说,现今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因为我们移植了一个不符合自己的文化基因,甚至与自己的文化基因相背离的学校教育架构。这种架构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只专注于知识层面,很难对学生的人格与生命气象产生教育的力量。

在西方的传统里,他们习惯于二元分割的世界,属灵的世界与世俗的世界原本就切割开来,属灵的事归教会负责,教授世俗的知识则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学校教授知识,其本身就是一个世俗的机构。

可是这样的学校一旦移植到中国,就必然要出大问题,一方面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教会系统,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世界从来不是二元分割的,对于中国人而言,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一体的,属灵的世界与世俗的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的教育向来是系教授知识,又更关注修身;既关注现实,又更关注生命的安顿。今天体制内的学校在知识或者就业上当然有其便利性,毕竟,它设计的教育目的本来就是如此。但如果学校只是孤零零的专注在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社会就难免会出现价值真空、道德崩溃的困境。如果小孩完全融入这样的体制,也必然要面临精神空虚的问题,而且年龄越大,这个问题就越凸显。

……

学校的知识如此彻底的西方化,就意味着当你受越多的教育,常常会离自己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越远,这也意味着当你受越高深的学校教育,通常的结果就是你越不清楚自己心灵的家在哪里,使得你常常陷入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彷徨,这是当代中国读书人的集体悲剧。

……

王肖:其实私塾对“先生”的要求更高,在一个习惯了用学历、教龄、职称等标准来评价老师的社会认知体系中,“私塾”好像有一种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去冒险的感觉。

薛仁明:如果回到中国的教育传统,就必须承认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人的生命气象与气势格局才是教育的关键,除此以外,用任何标准化的东西来评价老师,都无关宗旨,甚至在根本上就是错乱的。

……

办教育的人常常喜欢高估教育的能量,现在大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我们都不太愿意诚恳的面对自己的有限性。办教育的人,动不动就把教育讲的非常伟大,动不动就说我们可以改造什么,可实际上教育的功能何其有限。老师或家长都有必要把自己的有限性传达给小孩,这对他们会有帮助。你要让他知道,老师或者父母能帮他做的,其实很有限,他生命中的绝大部分事情,还是得靠自己。

……如果管得太多太细,不仅会把自己累得够呛,甚至管得太细的,本身就是一种逾越,逾越了我们当师长该守的那条底线。

王肖:有时候我会天真的以为现代学校教育的知识至上主义,是因为生存压力所致。……从独生子女这一代开始,常常是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钱,家人的辛苦付出都是为了让小孩的社会竞争力变强,可也因此人对人的判断标准就改变了,无论大人小孩,大家都觉得活的好累。

薛仁明:他们何止是辛苦,何止是累,恐怕更大的苦痛还在后头呢。……就说台湾吧,家长们整天焦虑着小孩的未来,整天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概也就是这二十几年的事,这二十几年,许多父母从胎教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为此一个个用尽手段,一心一意想要让自己的小孩,素质高,竞争力强,唯恐将来在社会生存的压力之下惨遭淘汰。按理说,大家这么全力以赴,所培养出来的台湾年轻人,应该是极优秀,极负能量的一杯,然而不幸的是,结果恰恰相反。……

……教育的根本并不在于照顾。教育的根蒂其实是整个生命的启发。呵护过多,安排过甚,通常只会妨碍生命的启发。生命的启发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无关,只与能否准确对应有关联,比如说小孩犯错了,我们该“修理”时有没有办法“准确的”修理,该批评教育时有没有办法“准确的”批评教育?有没有办法“准确的”说到点子上?如果能三言两语说到点子上,那你还整天照顾他干嘛呢?

——————————————————

废耕废织的读完这本书之后,顿时觉得天清地明,一团喜气。

附上第二篇及后的目录,也许还会有你关心的话题。

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

其实话题也是次要,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我们关心的话题背后,一定有某些人、事、物造成了我们生命的触动或者搅扰。只不过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纠缠于问题,而忽略了问题的来源不在外,而在内,在于我们生命本身。

薛老师常说“应机”——

“因为‘应机’,所以真实,所以电光火石,所以全盘皆活。

我喜欢看小学生上学,他们走路当然是为了去学校,或者路上,他们会游玩嬉闹,他们会东张西望,他们会摘花草,有时也踢石头,总之一派新鲜,生意盎然,好玩的很。”

薛老师这本书,每一个话题都是“应机”,也“好玩的很”。相信你读完也会是天清地灵,一团喜气。

这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即将公开发行。

我已预订20本,关系到位的,可以直接到我后备箱领取,你懂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