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漫游之五:平安,藤原。
第二阶段:藤原氏摄关家与摄关政治,以及律令制的有名无实。
进入摄关之前,还得先说说“律令制”。
究竟什么是律令制?定义、起源、解释等等自不必啰嗦。且只强调:理解律令制的关键或只在一个字,这字的肉体是“法”,精神是“公”。观察律令制在平安时代的演变,实质是“公”之效力的演变,表现为公权与私权的争斗、公权本身既有私属性的膨胀、直至公权向私权过渡与让位。其间,关键资源(土地)的占有(庄园制)是公私消长的基础。
此外一点:私是绝对的,公是相对的。天皇是国君,也是贵族之一。一家一姓皇权的公,尽管已是那个时代所能提供的寥寥选项里相对最好的“公”,却无法根除与生俱来的私属性,随时具有因人而异、私权爆发的潜力和可能性。
下面来看平安400年的“公”私之争。
日本的天皇万世一系,贯穿始终。但是,代表天皇实权的律令制真正发挥效力的时段,在整个日本历史中却只占一小部分。平安时代是律令制存续的主要时期,但即使在平安时代,桓武、嵯峨之后的天皇,也大都沦为了时代配角。
400年平安时代第一个主角是藤原氏(第二个是实施院政的上皇,第三个是平氏,第四个是源氏)。
藤原氏,原姓中臣,被称为整个日本历史舞台不落的明星。
中臣氏的始祖则可上溯到大和时代,家族世代为大和朝廷祭祀的神官,而祭祀的身份在世界各大古文明国家的地位都是最高阶层之一。
至飞鸟时代,中臣镰足横空出世。有谋略、有远见、有抱负。辅佐数代天皇,诛灭权臣苏我氏,推行大化改新,将土地私有收归国有,建立以公地公民制为基础的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是日本历史由氏姓贵族奴隶社会进入皇权封建社会的关键人物之一。最终功德圆满而被赐姓“藤原”。是故藤原氏的祖先一般指藤原镰足,他堪称封建皇权社会下“公权”的奠基人之一。
至奈良时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同样才能出众,同样是天皇倚重的股肱之臣;并继续维护律令制的实施,还是撰修《大宝律令》的主导者之一,其功勋不亚于乃父。
但是,与其父也有不同。藤原不比等一边大力支持、巩固代表“公权”的律令制,一边又全力为藤原氏家族谋取私权——外戚谋权自他开始上演经典范例。
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首先,谋权,先得有“权力”这个标的物。如果权力都分散在各个贵族、奴隶主或氏族首领手中,那还叫什么“权力”?岂不是要挨个去打架、抢权?——那是开荒皇帝干的事。可是原始的开荒者打下的江山常常名不副实,大氏族独立性依然很强,天皇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直到数代积累之后的持统天皇与圣德太子,才开始尝试收拾权力。再到大化改新,集中精力干的正是“集权”这件事。从藤原氏的角度,想夺权,得先有“集权”。而凭自己的力量、名分,根本都没资格把权力集中起来。故首先需要依靠并帮助皇帝来完成“集中”,形成实际存在的标的物。这就是第一步。
把权力集中到最有可能获得集权的那个人手中之后,想办法把那人干掉,取而代之。——当然是下一步最理想的做法。
但是日本不同于中国,日本任何家族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来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的事(关于天皇能够万世一系的独特性参见前文)。
所以第二步,想办法把自己与天皇家合而为一,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什么联系最密切?自然是血缘关系。于是藤原不比等开始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裙带运作。——虽然这在吾国人看来了无新意,但是能像他这样一招鲜玩到极致的,在全世界的历史上也不多见,也许只有哈布斯堡的人可与之切磋。
先是自己与天皇的乳母(在日本,乳母算是一个“现象”,中国如明朝客氏者能左右政权的奶妈很少见,在日本却层出不穷)自由恋爱并结婚(“合体”也讲究循序渐进,由超级外围女作为突破口),实现朝堂与宫廷的强强联合。
然后,里应外合把自己的女儿硬塞给天皇(文武天皇)。虽然还做不到皇后,但是顺利生下了皇子。这样,藤原氏的血脉进入皇室。
顺理成章的,合力把此皇子立为天皇(圣武天皇),自己成为天皇外祖。
还不算完,再夯瓷实些:把自己与乳母夫人所生的女儿再嫁给新天皇作为皇后。没错,天皇既是他的外孙,也是他的女婿——在高级的名利场,所谓乱伦根本不叫事儿。真正叫事儿的是:此举开人臣皇后之先例,而日本历来的皇后都必须出身皇族。
并且,不比等去世不久,他的四个儿子接力运作,在皇后妹妹没有皇子的情况下依然立其所生之女为继承人,并成功即位为孝谦天皇(女天皇)。并为此不惜发动大规模变乱(长屋王之变),以莫须有的方式彻底根除威胁到藤原氏血亲之继承权的男性亲王。
实现了集权,又与集权在手的人不分彼此,则第三步就是名正言顺以代理辅政的方式夺权。
藤原不比等的政治生涯处于藤原氏进阶之路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因此,他亦公亦私的行为模式就很好理解了。
进入平安朝,藤原氏虽一度因强势天皇桓武及嵯峨的出现而暂时受挫,但是皇权政治并没有停止向摄关政治转变的趋势。全凭个人影响力的嵯峨一死,藤原氏强势反弹。代表人物藤原良房故伎重施,先是让妹妹生的皇子成为天皇(文德天皇),又让女儿成为皇后并生下皇子,再将其立为天皇(清河天皇)。自己则不仅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太政大臣(相当于第一宰相),而且以外祖身份全面摄政,开外戚摄政之先河,由此进入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全盛期。其子藤原基经更是集摄政(天皇幼年或天皇为女性时代替天皇施政的官职)、关白(天皇成年后辅政的官职)于一身。及至藤原道长,则登峰造极。所谓“一家立三后”,三个女儿先后成为皇后。藤原氏摄关政治达到巅峰,一如道长自言:“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400年的平安时代,藤原氏摄关家主导的时期占了一半多。
后来随着院政的实施,藤原氏逐渐失去实权,摄关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如此,藤原氏名义上的摄关家族身份却得以保留并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藤原氏把持摄关职位——尽管无实权——已成为固定的传统。平安晚期形成五摄家,即藤原氏五个有资格担任摄政或关白的分支家族。自镰仓至江户,除丰臣秀吉父子外,摄关职位皆出自五摄家。到明治维新,封建贵族皆改头换面进入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藤原氏更以顶级华族的身份继续其除天皇外最高级别封爵的名份,直到今天。以致日本平民当初自创姓氏时,无不以与“藤”结缘为荣,比如佐藤、伊藤、近藤、远藤等等。确实可以说,藤原氏是日本历史舞台名副其实的不坠之星。天皇万世一系,藤原氏也未遑多让。
以上是后话,回到摄关家崛起的时代,且看摄关取代皇权过程中的公与私。
相对于皇权律令制的“公”,摄关政治之所以是“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任何谋得最高实权的僭越者却都无法在世袭的合法性上彻底取代天皇——比如自立为皇——改朝换代在日本是不可能的。既然谋得的天下无法让自己的家族一劳永逸的传承(世袭)下去,因而家族的每一代人都不得不处心积虑的解决地位保障的问题。看似赫赫扬扬,实则永远有一种朝不保夕的隐忧,有着不同于正统天皇家族的紧迫感和不安全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平复这种紧张感、获得安全感。需要时时检查权力是否还在手中,并且不看到“实物”总是寝食难安——显然,财富是权力最直观的代表,看得见摸得着的钱财就是那个“实物”。于是,夺权之后,搜掠尽可能多的财富成为下一个必然的步骤。古今中外的专权巨贪典型如和珅者皆是这样的心态和做法。于是藤原氏摄关家大肆谋取家族私利,大举侵占土地,占有庄园,把已经在不断消弱律令制效力的寄进地系庄园制狠狠的向前推进一大步,整个国家的土地、庄园几乎都直接或间接的挂在藤原氏的名下。
总之,摄关政治的时期,是封建帝制的“公权”开始向私权转变的时期。既然如此,皇权律令制的国家也就有名无实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