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若实行分封制,能避免二世而亡吗?
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鉴於秦灭亡过速,而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汉七国之乱被平定、并颁行“推恩令”以后,封建制已基本上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而自秦汉以后,王朝更替频繁,短则数年、数十年而亡,长则亦不过二、三百年。
而考据外国史,日本的皇室被称为“万世一系”;英国现今的王室,其血缘可追溯到诺曼底征服(1066年),亦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欧洲尚存的其他国家王室,也通常都有极为悠久的历史。而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都是长期实行封建制。那么,假使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并不完全废除分封,秦朝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遂)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而《史记·李斯列传》也记载道:..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齐、晋两国权臣)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从上述两则史料记载来看,在秦统一之后,赞同分封(郡国并行)的意见占据主流。秦始皇亦两番迟疑不决,而让群臣议论。李斯两番力排众议,并使秦始皇定下决心行郡县。秦汉以后的王朝,都是奉行集权帝制的,自然也都是肯定李斯的主张。然而,王绾、淳于越等人的观点就逆历史潮流吗?
从李斯、秦始皇反对分封的立脚处来看,主要是认为分封会导致天下纷争不息。但是,是否不分封就没了天下纷争呢?这显然是李斯、秦始皇等人一厢情愿的想法。颇具讽刺的是,秦始皇去世的当年,就天下大乱,秦朝亦不久而终结。而对照中西方的历史,中国集权帝制下的那种间歇性的大规模战争,相比西方国家分裂局面而造成的持续较小规模的战争来说,对社会与传统的破坏却更为严重。
秦朝开创了我国集权帝制的先河,其本身是一种极权政治的模式。而极权政治乃属流氓政治,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先秦时期,可以有“民贵君轻”、“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等主张。但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极权政治下,这些都属大逆不道言论,且极权政治不讲道德、不讲信誉。而不讲道德、信誉的政治体系,注定会将国家引向混乱而不能进步。
再则,极权政治乃单核结构,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地理相对隔绝的情况之下,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是自“太祖太宗”而渐趋衰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兴”,更别谈超越。无论是汉朝的“昭宣中兴”还是明朝的“弘治中兴”、清朝的“同光中兴”,甚至宋室南渡也被称之为中兴等等,却都无法扭转一个王朝的颓势。唯有汉光武中兴,还算名副其实,但实质上已完全是另外一个王朝了。这也是我国自秦朝以后,二千余年基本原地踏步踏,以致近代落后於西方的原因所在。
秦统一天下之后,若实行部分分封,就会使政治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宽松。而不至於天下全局崩坏,更不至於后来天下大乱时而无援手,秦之国祚或不那么短命。